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锦书来 > 第62章 觅春归

第62章 觅春归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此时此刻已经入了秋,南方湿热的气候却还要持续一阵,时常令人误以为仍身处夏季。

“……”

“若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带他来让我见见,年纪大喽,想见什么人得赶紧呐……”

“兄长,”白居易过了很久方才嘟囔着开口道,“可是我已经……做好失去他的准备了。”

“怎么还学会藏着掖着了!从小到大,也没见你得了什么宝贝却舍不得拿出来,”白幼文推一推他,转头一看,却见他把脸埋在了臂弯里。

“乐天,怎么了?”

“不说了,”白居易忽地坐起身来,环顾四周一圈道,“这庐山你可喜欢?我已经想好了,在山中寻个地方盖间草堂,到时我们就在这里把酒赏花,任外边风吹雨打,也打扰不到咱们……”

“好,你做什么兄长都陪着你……”

这一年,接连多名指挥官与将领自淮西前线被召回,其下兵马暂归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统辖。自那以后,唐军还真打了几场胜仗,淮西军接连丢失三个栅垒,战场上的僵持局势隐约显露出被打破的迹象。

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安排好人手整顿好全部兵马,争取一举将吴元济拿下。李光颜本是胡人又长年领兵在外,自然不可能将这么重要的职权交给他,理想中的人选,必定要是朝中知根知底的人。

“为着这事儿,小弟可是头都大了,这不特来请教李公,可有适宜人选举荐?”

李逢吉在自家宅邸迎来了李绛的到访。面对这样一位来客,他似乎并不意外,像寻常一样热情地招待起来。

“深之可不要为难我了,你一个兵部的,又亲临过前线,尚且这样举棋不定,更何况我这个对兵事一窍不通的书生呢。”

“这样的关头,您就莫要自谦啦!”李绛面露十二分的诚恳,压低声量耳语道,“这差事明面上看起来风光无两,可领着十万雄兵在外须得万分谨慎,否则一个不小心,惹得圣人猜忌那都算小事。所以这人选啊,可不能光看他带兵打仗如何,为人处事之道也同样重要……”

“可我真的不知该举荐何人,”后者无奈摊手道,“不过你大可放心,无论最终是谁胜任,在下一定将粮草军械调配好,令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

“当真不知?”

李绛直直地看着他,似是要刨根究底一般。

“当真不知。”

“那么后来,是裴中立自荐做了这召讨处置使?”

傍晚的浔阳江畔,李建同白居易一块吹着夜风信马由缰。他此行是去澧州任刺史的,途径江州,与好友短暂相聚了几日。

“他那时同陛下说,‘血海深仇,不得不报。’”李建叹道,“陛下对他的为人也向来放心得很,放眼整个朝中,也的确没人比他更有资格了。”

远处江面的波光收起了最后一丝余温,荻花絮随风飞散,纷扬如雪。

“处置使,这名头听起来平平无奇,实则把大唐半壁江山的安危都交到了他手中。陛下这么做,怕是料想到事情结束后,无论成败,都会有人以兵权为由行攻讦之事,这样一来也算是保护了裴使君。”

白居易一语不发地望着江面出神。

李建笑了笑,“怎么,心里还有气呢?”

“怎么会。只是想到战场上刀剑无眼,只盼这次能一鼓作气,旗开得胜。”他回过头,天色明明才刚黯淡下来不久,他的眼中却似落了一层霜。

“杓直,此行去澧州,路上多加小心,闲着没事就写写信,写写诗,当做报平安。”

“好好好,”李建见他如此,回想起他所经历的一切,也不知该如何出口宽慰,只好玩笑道,“这澧州也挺好,我在京城关了那么久的禁闭,换得一处水美鱼肥的地方,也算能好好放松放松,乐得逍遥喽。”

“是啊,倘若我们都能平平安安地逍遥自在度日,该有多好。”

“可有些东西,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周围零星酒家灯影稀疏,映照在他们的脸上不甚分明,“总归要抓住一切机会回长安去,救自己,也救一心所信仰的道。我是,你是,还有其他人,也是。”

不知不觉,几艘即将远行的船已近在眼前,尽管再不舍,他们也不得不道出最后的惜别。四周涛声滚滚,与瑟瑟秋风和鸣一曲悲歌,可若是仔细侧耳倾听,会听到隐约的曲调,嘈嘈切切,宛如珠落玉盘。

脑中一根弦似是被大力拨起,白居易猛地一回身,循声远远望见江水中那只孤零零的小船。

“这是……琵琶?”李建也听见了,从船舱里探出半个身子,见他仿佛魂魄都被抽了过去。

“像……真像……”

“像什么?”李建打趣道,“你莫不是想起了平康坊的哪位乐伎娘子吧?”

“不是!”

白居易急急回过头,眼中忽然有了许久未曾出现过的明亮光彩,看得李建一愣。

“不是平康坊,是月灯阁,打马球的月灯阁!”他大步跃上岸边朝着那艘小船奔去,心中好似涌起了滚烫的潮水,记忆里那鲜明璀璨的一幕幕画面在眼前跳跃舞动,挥之不去。

“杓直,快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