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红楼]一梦华胥国 > 第14章 五岁能文号神童

第14章 五岁能文号神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不得不优先声明的是,虽然安排了功课,也对林璟有信心,但是林海本以为她收到的最多是一两百字的段落扩写……

虽然是诗不是段落,但大体上都是一样的根据文本扩写。

谁能想得到林璟拿出来的竟是一篇长文啊?

虽然没被安排,但很会安排自己的贾瑗想想自己书房里薄薄的几张纸,再看看林璟那厚厚的一大叠:“……”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幸好没带来,不然可太丢人了!

对上贾瑗“快看,这里有神仙”的目光,林璟心虚得根本不敢说话——这样子真的好像她在欺负小孩。

自家人知自家事,要是因为过目不忘被夸作神童,林璟是一点都不亏心的,毕竟她真的看一眼就能记下来,但是写文章嘛,起码对林璟而言,可比写诗容易太多了。

即使她已经接受了完整的古代小学教育,也把知名的如《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千家诗》《神童诗》,不知名者——主要是后世不知名,在当时还是很有名望的,甚至时至今日,如林家这样家中有藏书的人家还拿来给家中子妹当作启蒙必读书目,如《文场秀句》《咏史诗》等都通读背诵了。

虽然她读了就等于背了,相当于免去了“兴、道、讽、诵、言、语”六者中的“背文曰讽”这一节,但“诵”还是得自己学的。

“以声节之曰诵”,简而言之,要根据特定的音律背书,务求抑扬顿挫,有腔有调。

这里的“小学”,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小学,而是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对应字形、字音以及字义三部分,通俗来说,就是认字。与之相对的就是“大学”,四书之中就有以此为名的,没有中学。

但是,她前世还完成了从幼儿园到博士的全套学程,别说议论文了,论文都写了不知多少,虽然不熟悉古体文,可林海也没规定文体啊!

最大的困难反而是不能写得太好。

别看王子安在《滕王阁序》里自称“童子”,但实际上当时人已经十四岁了,可不是四岁。同时期的另一个神童骆观光七岁能诗,写的也是《咏鹅》,而不是《帝京篇》,而稍晚的李季兰,六岁作诗也只是《蔷薇诗》……

如若不然,就不是“神童”,而是“怪物”了!

领先一步的是天才,领先百步的是疯子,天才是被追捧的,疯子可不是。

虽然林璟自认,在她绞尽脑汁改了一宿之后,议论文已经变成了,说好听点叫抒情文,说难听点就是网络喷子的小作文。

毕竟她真的越写越生气,越生气就越文思如泉涌,并且抽刀断水水更流——根本就刹不住车。

简而言之,全是感情,没有技巧。

好处也有,林璟再也不用担心写的太好了,虽然她文不加点,一气呵成,但和“好”的距离不是一般的大,以至于她本人看着自己努力了两天的结果都沉默了……

把最后几页从批判“忠”到痛骂封建吃人的主旨升华部分给抽出来,林璟不假人手挨张给丢火盆里了,眼看着烧得干干净净才放下心来……这可不兴给人看见。

留作纪念也大可不必,又不是要发《求是》,没得给自己留下祸患。

下剩的部分修正过后,改词换句看着更像文言文了,才再重新誊抄了一份交给林海,还是那句话——林海又没规定文体,抒情怎么不行了?

自然是可以的。

虽然林璟自觉写得不好,但要林海说,她这个学生真是给了她一个大惊喜。

其实她给林璟布置功课的时候根本没想到林璟能交上这么一份说理清晰、观点鲜明的文章来。

这个年纪的孩子只要写得文从字顺就当得起一句“能属文”,若是再有一二可称道之处,就可谓曰:“善属文”了。

像林璟这样洋洋洒洒数千言,而且观点明确,有条有理的更是凤毛麟角,虽然她的观点比较激进,也不太符合主流,但她一个孩子,有自己的观点,还能找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并且罗列分明写成文章,还能有什么好不满意的呢?

至于不符合主流,这能算什么大事?官府或是宿儒难道还要和一个孩子计较不成?她若是有本事引领一时风骚,那是慧眼独具,要是没本事只能和光同尘,也不过是当时“少不更事”就圆回来了。

毕竟林璟现在这个年龄,都不好说是“年少”了,得说“年幼”才贴切。

浪子回头金不换,何况只是一篇小儿文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