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学内,许县令正带领众人紧张地批改试卷。此次参加县试的二百余人,上级只给了广源县六十个名额,大部分人都要被淘汰。
县试一共五场。其中最重要的第一场,谓之正场。
正场的考试内容朝廷有规定,一篇四书文,一篇诗贴。主要考察学生的识字能力、作文能力以及对经义的理解。
正场之后还有覆场,一共四场,连考四天。主要是为了给学子们更多的展示空间。考的内容五花八门,五经文、策论、赋文、公务写作等等,每个县自行安排。
县试成绩主要取决于正场成绩。覆场只要不出现重大失误,通常不会再淘汰人。只是最终的县试成绩需要参考覆场成绩。很多人为了争一个好排名,都会参加覆场。
广源县并不是一个文化大县。除了外派来的县令许大人是进士,广源本地只有县丞贾大全是举人。许县令按惯例请县里的一些老秀才们,来充当阅卷官。本来还指望他们帮帮忙。但是许县令很快发现,这些老秀才们喜欢把一些絮絮叨叨反复套话的人排在前面,真有些灵气的,反而排在后面。许县令这时候明白,这些老秀才们为什么屡考不中了。
他们思维已经僵化,比起真的学问,他们更喜欢既定的“规矩”。只有在“规矩”中,他们才能感觉到熟悉和安全。
因此,反复套话的庸才反而中了他们的下怀。
许县令进一步明白,为什么广源县多年来“文气不兴”了。因为真正有潜力的人,在县试第一步,就被这群老秀才们淘汰了。通过的庸才,在后面的科举之路上很难走远。
没有新人能获得更高的功名,进一步强化了这些老秀才们在县里的地位。
许县令在心里大骂这群老秀才们是自私自利的蠢货。但是他一个年轻进士,不能公然骂年老的秀才愚蠢。更何况这些秀才们在本地都各有势力,许县令想治县,还需要这些秀才们的家族配合。
没得办法,许县令只能自己一张一张地检阅试卷。把被老秀才们淘汰的好卷子们捞起来。连看了两百多张卷子,捞了十几个人,眼睛都熬红了,最终才把正场名次排好。
本地的秀才们还有一些意见,县令怎么把一些“文风轻浮”的卷子通过了。但是许县令毕竟是正经进士出身,论讲“正确的废话”,他可比这些老秀才们厉害多了。三言两语,就把这些他们打地“溃不成军”。老秀才们看许县令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不得不佩服县令大人果然是正经进士出身,见过皇帝的人。
阅卷过程中,一张座位号“玄字十三号”的卷子引起了许县令的注意。
虽然这只是县试的文章,只有三百来个字。但是文章的结构清晰,义理解释地简洁明了,文风清新雅正。读起来自有一股隽永之意。已经能看到写作之人的潜力了。这是良好的心性和领悟力,以及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写出来的文章。
许县令当即把这份卷子排在了第一。
正场结束后第三天早上,就是发榜的时候。榜单贴在县学门外的大布告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