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落地华盛顿以来,林安每日清晨六点半,都会准时将“中国战区每日战略动态简报”交给戴维斯少校。这份简报,已成为魏德迈将军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近几日的简报中,关于日军在平汉线(北平至汉口)活动的分析占据了显眼的位置。综合战略情报局(OSS)在华北的报告、军统局提供的零星情报,以及第十四航空队的侦察结果,一个结论已经产生:
日军正从伪满向华北增兵。
军政部对此的判断是,日军可能计划在河南及其周边地区发起一场“以战养战”的抢粮攻势,以补充其日益捉襟见肘的军需补给。
林安在军政部这份判断的结论下,用红笔轻轻画了一道下划线。
可是她的心里,却总觉得没这么简单。
这时候,她又想起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迷雾的说法了——真正优秀的指挥官,要在战争迷雾中看见微光,还要有追随这一丝微光的勇气。
对于中国战场的判断,她囿于贫乏的历史知识,无从预言。但她浏览着欧洲、北非、太平洋简报,不禁问出了一个的问题,“为什么还不准备登陆诺曼底呢?”
戴维斯眉头一皱:“诺曼底?安,你是说……法国北部的那个诺曼底?”
他似乎在确认自己没有听错,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可思议,“‘哈士奇’行动(登陆西西里岛)即将开展,盟军在地中海方向已是分身乏术了,在法国开辟战场的事,看起来是要放到明年或者后年了。”
林安闻言,只是不以为意地耸了耸肩,“第二战场,难道要放在意大利?翻越阿尔卑斯山去进攻德国,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切实际吧?”
她脑海中闪过那张著名的历史照片——苏联红军士兵将红旗插上柏林德国国会大厦的穹顶,不禁说,“晚了一步,德国可就留给苏联喽。”
“噗——”戴维斯少校差点把刚喝进嘴里的咖啡喷出来。
他重重地咳嗽了几声,脸上是一种混杂着震惊和啼笑皆非的表情:“留给苏联人?安,你这个想法也太……太大胆了。苏联刚刚打赢了惨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伤亡惨重,能收回自己领土就不错了。怎么可能一路打到柏林去?”
林安不置可否,轻轻摇头,“哦?谁知道呢。”
戴维斯擦了擦嘴角,努力平复了一下情绪,但目光中的探究意味却更浓了。他盯着林安,试探地追问道:“好吧,暂且不论苏联人的问题。即便我们讨论在法国登陆,可为什么你偏偏会提到诺曼底?从军事地理上看,比如加莱地区,不是距离英国更近,渡海也更容易吗?”
这一下,倒是碰到林安的知识盲区了。她走到地图前看了看,不得不承认,加莱确实更近。林安感觉头上有点冒汗了——怎么拿着结论去找解释,都这么难啊?
她顿了顿,故作镇定,“正因为太近,它也是德军‘大西洋壁垒’最密集的部分。真要硬攻,恐怕我们第一波部队就要付出极大代价。”
她点了点诺曼底的位置,“而诺曼底,海岸线宽,滩头多,可分散敌军的防御;且西面是瑟堡这样的深水港,后勤便利得多。另外,从诺曼底往东可攻巴黎,往南可切入腹地,其后续作战的展开空间,似乎也比局促于加莱地区更好。”
戴维斯不禁唔了一声,“好像,有点道理。”
他一摊手:“不过,这些终究是欧洲战区总司令部那些四星将军们需要决断的事情了。他们最终选择加莱,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我也一点都不会感到意外的。”
林安笑了笑,点点头,“那是当然。我们毕竟只是纸上谈兵。”
当天晚上,林安结束了在战争部一天的工作,拖着略显疲惫的身体回到分配给她的宿舍。她推开房门,正准备开灯——
动作却猛地一僵。
她的心,毫无预兆地漏跳了一拍。
——自己的东西,被人动过了。
房间内的陈设与她早上离开时并无二致,窗帘好好地拉着,桌上的文件也似乎维持着原样。但空气中,却残留着一丝极其微弱的、不属于她惯用的香皂或任何物品的陌生气息。或许是某种烟草味,又或许是某种男士须后水的余味,淡得几乎无法捕捉。
林安心中警铃大作。
很快,她在自己那只用于携带机密文件的牛皮公文包的锁扣上,发现了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细微的划痕——那不是她记忆中应有的样子。她的心沉了下去。
有人搜查了她的房间。
一股寒意从脚底骤然升起,她站在房间中央,一时间竟有些手足冰冷。是谁?战略情报局(OSS)?联邦调查局(FBI)?还是军方的G-2部门?他们为什么要搜查她的房间?
难道……是因为她白天和戴维斯少校讨论时,那个关于登陆诺曼底的推测?对于苏军占领德国的玩笑?又或者,只是例行的搜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