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宝玉见过贾敏后,便转向林妹妹了。
那一转身不得了,那个妹妹与众各别:目若繁星点点,气若雨后宣虹;静若出水芙蓉,动若章柳扶风,好一个神仙妹妹。“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李莞感觉她现在看到的名场面,跟曾经剧中看到的不同了。
现在林妹妹的父母都在,把她护得好好的,所以看不到“似泣非泣含露目”。
林妹妹眼睛很亮,会说话一般的玲珑剔透。她曾经写的《杏帘在望》还挂在贾兰的书房。写那首诗小小女诗人,如今就在眼前了。
贾敏笑着道:“我们头回来京都,宝哥儿哪里见过我们了?”贾敏婉言拒绝了宝玉的套近乎。
“又说胡话了,你姑妈出嫁这些年都没有回来过。你哪里见过她们?”王夫人也不甘示弱,既戳贾敏出嫁这么多年不回,也表示她也不喜欢宝玉跟贾敏一家套近乎。
贾母本想说两句热闹话,在这对姑嫂间看似谈笑的硝烟面前,笑容凝滞了。
李莞本着打卡名场面的心态,来看宝黛初遇,看着看着自己管辖的院子就冒了烟。那还了得?她放下手里抓着的一把瓜子,笑着道:“如今府里自然是不同了,姑妈可以多回来。”她的意思是,不是姑妈不想回,是王夫人管家把府里弄得颠三倒四,没有待客之道,姑妈当然不回了。
王夫人没了声。府里确实是不同了……
贾敏的脸上浮现出笑容,对李莞道:“以后自然是要多回的。”
贾母闻此,笑容又回来了,“往后姐儿,哥儿都大了,也方便带回来了。”
宝玉如今才十一岁,对后宅女人间的争斗比较迟钝,他笑着道:“虽然未曾见过她,但妹妹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识了。今日就当远别重逢了。”
黛玉曾听珠大哥提起过宝玉表哥,珠大哥说他有时候心思通透,有时候又有些痴傻,让往后见了他不要见他的怪。许是对宝玉有过耳闻,黛玉对他也不大陌生。
贾母乐于见她的子孙和和睦睦的,笑着说甚好甚好。
宝玉走近黛玉,打量她一番问:“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谦虚地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女孩子,识得几个字就顶好了。”王夫人的面上浮出轻慢之色,心想当初贾敏说了探花郎,可是炫耀了好久,儿女也不过教育如此了。
这时,在李莞旁边椅子上落座的贾兰突然发声:“小姑姑的学识可好了。我爹还带回来了小姑姑的诗。爹爹说,小姑姑有文君、易安之才。”
往日但凡跟宝玉在一起,贾兰都会变成小透明一般的存在,乖巧地待在母亲身侧。今儿小姑姑谦虚,祖母王夫人竟然当真了,所以小贾兰就坐不住了。
宝玉问了黛玉的尊字,又问了她的表字。
黛玉道:“无字。”
宝玉道:“那我送妹妹一个妙字,可好?”
李莞是来这个世界之后才知道的,小孩子长到成年后才会有字,一般会由德高望重的长辈、师长、或者父母取。宝玉这里要给林妹妹送字,是不合适的。而且,女孩子一旦有了字,意味着可以说婆家了,林妹妹现在才十岁,哪里用得着宝玉给取字?
“宝哥儿说笑了。宝哥儿读了那些书?”贾敏岔开话题,她宝贝女儿的字,珍贵得很,可不能让人胡乱给取了。
宝玉其实还是读了一些书的,比如《四书五经》这些,他爹拿着鞭||子逼着他念的。因此,宝玉此时能跟贾敏对答。
贾敏点头笑着道:“二哥对宝玉的学业还是抓得很紧的。”
贾敏出阁之前就是贾家的才女,能得到她的认可实属不易。王夫人和贾母此时的心里是极其舒坦的。
气氛又和谐起来,丫鬟们又上了两碗冒着热气的果茶,给宝玉跟贾兰一人一碗。
宝玉喝罢果茶,又想到些什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
“有的。”黛玉笑盈盈地拿出李莞给她的那块玉佩。
“可巧了,我也有一个。”说着,宝玉便摘下他从娘胎里带来的玉。
宝玉的衔玉而生的故事,黛玉早有耳闻,今儿见到了。小婴儿口中衔着带来的玉,不是很大,看上去也平平无奇。而珠大嫂给的那块玉,足足有那个玉的三倍大。
贾敏客套地称赞了几声奇。诸人又热络地叙了一会儿话。
奶娘来问林姑娘跟奕哥儿的房舍。
贾母道:“好些年没见到敏儿,敏儿一家都住我院子里,都收拾好了。”
贾母早就盼着女儿一家回来看她了,不但收拾了房屋,还给黛玉增了个叫鹦哥的丫鬟。
黛玉回头就把鹦哥改了一个她喜欢的名字,紫鹃。
贾敏这回本就是回来看看,没有打算常住。不过跟母亲多年未见,也不忍只住短短几天就分离。眼下珠哥儿在江南给皇上办事,跟林如海在一起。林如海跟贾珠会在年末时返京中述职。贾敏便决定待那时,她三人便跟林如海一起回江南。
李家这边,李岩考上了武状元,一家人高兴,打算热热闹闹地办一场酒。
贾母准备了好些贺礼,让人送去李家。
“又让祖母破费了。”李莞道。老太太这些年待她是顶好的。管家上遇到问题,老太太第一时间就是给她撑腰。
“这是天大的喜事儿,哪里有破费不破费的?”贾母笑着道,“你是贾家的大功臣,别人不知道,我知道的。”
李莞可不敢受这么大的一个名号。贾家在她的治理下,也不过是没人敢赌博、顺东西、放印子钱,也没有下人仗着主子之势在外为非作歹罢了。算是一户正常的人家了吧。李莞如是想着。
“大嫂子,给岩哥哥办酒,莫忘了喊我。”宝玉兴冲冲地到了贾母处,照例滚到贾母怀里撒了个娇,便对李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