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锦书来 > 第61章 无常诗

第61章 无常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城柳方缀花,檐冰才结穗;须臾风日暖,处处皆飘坠。

新雪初晴的时候恰逢日头偏西,金黄的霞光映满天际,加之白雪的照耀,整个江州城都变得流光溢彩起来。

颇有几分长安的意味。

白居易这样想着那座遥远的北方帝京,那座引得无数人为之倾倒的信仰之城。即便它的繁华背后风波不止,金碧辉煌之下满是刀光剑影,也依旧招人挂念。

或许正是因为这千里之遥的距离,才使人容易忘记过往的委屈与不甘,心中的长安,仍是她最美的样子。

元和十一年春,皇太后崩于兴庆宫,天子告哀天下。

正值暖春时节却碰上国丧,朝中一应事务只得放缓下来,专心处理太后丧仪。李逢吉在不久前以门下侍郎拜相,而后又成为了总领丧仪事务的山陵使,一时间风头无两,所有人都在心里默默想道,风水轮流转,如今可算轮到这位蛰伏多年的陇西士族了么?

想归想,大家在明面上始终保持着国丧应有的端庄肃穆,不曾发出半分不合时宜的声音。在一天繁重的仪式过后,这位天子面前的新晋红人却突然叫住了一个人。

李绛赴华州镇守潼关刚满一年,就被召回朝,任兵部尚书。

说起来,这两人的升迁,恰好是在同一月。

“潼关天险乃长安东边的第一要塞,李尚书首次领兵就负有如此重任,真是辛苦。”李逢吉同他并排朝宫外走去,如同闲话家常一般。

“潼关并无战事,何谈辛苦。”

李绛沉声行一礼,脚步不由自主加快了。且不说治丧期间在皇宫内交头接耳实在不像话,仅凭自己现在的心情就不想交谈,更何况对方还是近来朝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

“阁下莫要谦虚了,谁人不知除了河北与淮西的明战,关中河南一带却也暗战不断,去年嵩岳僧众伙同淄青贼军起事,不就搅得整个河南不得安生么……”

“李公却也如此关心国家安危。”

“守土之责,每一个大唐中人皆义不容辞嘛。”李逢吉没有停下的意思,看上去似乎兴致正好,“这打也打了一年有余,叛镇却始终久攻不下,如今又加上一个李师道,他手上的平卢和淄青,可比淮西难对付多了。”

李绛面无表情,没什么反应。

“战事多僵持一天,百姓的苦就要多受一分,如今赶上太后丧仪,又要拨出五万缯帛充奉山陵……国库本就为着战事吃紧,现下却……真是多事之秋啊。”

“阁下若有破敌之法,还请尽快上呈天听。”说罢,李绛朝他行一礼,随后加快脚步自顾自远去,再明显不过的送客之意。

李逢吉不动声色地一笑,浑不在意一般,气定神闲朝反方向离开。

街道上的行人来去匆匆,因着太后的丧事,一概欢娱享乐之事全部停下了,没了那惯常萦绕耳边的丝竹琵琶,倒颇有些不习惯。

李绛心事重重地走在街上。

尽管驻守华州不过一年,他看上去却如同染尽了风霜一般,变得黝黑瘦削了不少,本就刚强果断的性子变得愈发冷冽起来,单是被他看着就有些令人心生惧意。

刚刚李逢吉一番话言犹在耳,久久回荡在脑海中。他说的半分没错,这场仗已经持续太久了,徐州一带又欠收闹下饥荒,用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和叛镇耗下去,迟早伤了社稷之根本。

河北的李师道和王承宗有田弘正摁着,尽管势力庞大,却也暂时无法对关中发起大规模进攻,相比起来,淮西才是燃眉之急,只要解决了吴元济,收拾起河北叛镇也将容易许多。可关键就是眼前这个看似四面受围、孤立无援的淮西,竟是这样难啃的骨头。

不对,关键问题不在于淮西军,不仁不义之辈,养不出万夫莫敌的精兵强将。

他想到了在华州的亲眼见闻,淮西周遭的一众讨逆军将领,有的畏战不前,只思蹭取战果却不愿出半分力;有的趁着兵权在手,借战事之名行党同伐异之实,全然不顾士卒安危;有的扬胜掩败,甚至于用罹难百姓的尸首作为首虏敌军的战功。真正心系大唐安危一心扑在战局上的,也就那么寥寥可数几个人。

照这样的局面,怕是韩、白之类的古之名将在世都寸步难行哟。

如果能将所有兵力集中起来,由一个真正智勇兼备的忠臣良将来总领,应当是有希望一举收复淮西的。可眼下征讨淮西的总兵力已达十来万,该怎么向圣人开口讨要?又该由谁去要?这种犯君王忌讳的事,当真行得通么?

除非,这十万大军的总指挥权,是由李纯主动给出去的。

李绛一边走着,一边在心里盘算谋划。无论后续如何,那几个各怀鬼胎拖后腿的首先就得拿下。看来,这得罪人的差事,怕是免不了了。

谁知翌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举动,就听到了御史台连上三道劾章的消息。

第一道,弹劾原荆南节度使、现任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只守不战、连失多地,数次贻误战机。

第二道,弹劾寿州刺史令狐通用兵随心所欲、不听调度,屡次战败却隐瞒不报。

第三道,弹劾唐邓随节度使高霞寓贪功冒进、莽撞行事,致使唐军伤亡惨重,事后却又谎报战况,推脱责任。

三封奏报有理有据,而且是在大朝会上当着李纯和文武百官的面提出来的。这三人在朝中牵扯甚广又事关前线战事,被人以这样的罪名弹劾,无疑被卷入了旋涡之中,根本糊弄不过去。天子听罢震怒不已,当场下令急召三人回京接受调查。

李绛一语不发旁观了全程。

这样一来,三路讨逆军统帅的位置就空出来了,留下真正在奋勇杀敌的李光颜一路,不可不谓天大的契机。

可御史台这次行动,明摆着是受人指使,这个人是谁?如此大手笔,事先竟没透露出半点风声?

这个人不鸣则已,一举即成,手中掌控的势力到底到了何种程度?他是一心只为平乱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