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颂把代州少年们聚齐了一处,认真对他们说道。
这事他确实疏忽了,只想着让孩子们搬去书院早日一起开课,忘记和他们说清楚书院那里是临时住处,村里这个院子,还依旧是他们的家。
“我和画砚他们在书院也有住处,也是两边都住,过年的时候咱们一同回来。”
……
京城。
回到皇宫后,严昭兄弟就将水泥作坊的事禀告了盛宣。
为了更直观地说服大臣们同意重修甘凉官道,严昭特意带回了几石水泥,连夜在御花园修了一条水泥路用作展示。
虽然天有些冷了,但也还没上冻,这条路也不长,勉强还能修起来。牛踩马踏肯定禁不住,作为展示用是够了,之后这路要是冻裂了可以开春后再修补。
即便是朝中这些大臣,见到水泥路的惊讶和学田的村民也没有太多差别,一样的惊讶,一样的新奇。
官道修不修、修哪条不好说,他们自家的院子、庄园肯定是想修这水泥路的。听两位皇子说京城要建水泥作坊,都盘算好了要及早下单,抢在别人前面把自家的水泥路修出来。
虽然认可了水泥路的优势,可当盛宣在早朝上把修建甘凉官道的事提出来时,臣子们的意见可就没那么统一了。
“甘凉与京城远隔数千里,修路必定耗费巨资,近两年各地灾情不断,朝廷为赈灾花费超百万两,国库本就紧张,总要留些家底。”
“甘凉方向并无繁华州府,现在的官道完全能够满足通行的需要,就算修建水泥路,最好也是先把去往江南和东面的路修了。”
“修路耗费巨大,尤其甘凉方向山多地险,定要大量征发徭役,怕是会引发民怨。”
……
和严昭预想的一样,反对修建这条路的官员确实不少,但也有些赞成的。
“国库有哪一年不紧张的,赈灾的银子已经拨下了,考虑修路也是应当。另外如今运河通达,去往江南和东边的州府已是十分顺畅,倒是甘凉和北地的官道确是应该修一修了。”
说这话的是靖亲王盛光,盛岐的亲爹。
捅破了甘凉大案,盛宣重赏了盛岐。靖亲王既骄傲又后怕。骄傲的是儿子心地纯良、有勇有谋,去了甘凉没多久就收集证据助朝廷去了毒瘤,立了大功。后怕的是万一儿子暴露了保不准没等跑回京城就被灭口了。
靖王自然猜得到修路和甘凉出的案子相关。这事如果不是盛岐捅出来的还好,既然与自己儿子有了关联,那他势必要投张赞成票。这水泥路要是当初就修好了,他儿子也能快点儿跑回来。
“派往甘凉的官员已经达到了属地,加强了巡边护卫。若是修好了水泥路,那蛮人岂不更容易过来惊扰劫掠百姓,我看这路还是不修的好。”
靖亲王说完后,又有人站出来反对,理由还更是荒唐。
一直沉默的严昭看了眼说话的常定侯潘立甫,心中冷笑。
这人看似与甘凉案无关,但实际他的一房妾氏与甘凉案中的一名副官是远亲。那人的官职应该就是这潘立甫帮他走动人情买下的。之后那副官也没少孝敬潘家,而这孝敬钱也定是从冒领的请功款中贪污的。
被捕的罪犯中,与京城权贵多有类似的亲缘关系。盛宣看过调查的密折,知道他们多是只收了银子,并不清楚甘凉的实情,便没有全部揪出来,给这些涉案不深的官员多少留了情面。
现在这常定侯居然还有胆站出来反对修路,给出来的理由更是荒谬不要脸。严昭看这人要么是心中还有私愤,要么就真是个蠢蛋。
大琞修好的官道在他眼中就只有方便敌军的价值,这样的人还能站在大琞的朝堂上发言,实在是气坏了今日主动要求上朝听政的小太子。
好在他记挂着父皇的嘱托,修路之事不可能一天就讨论出结果,今日就只是探个风向。不论大臣们意见如何,让他都先不要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