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北魏-太和轶事 > 第10章 南迁洛阳

第10章 南迁洛阳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连平城都如此,洛阳情形只会更甚。

如此,通行都有诸多麻烦,行军只怕更多辛苦

阿岳因拓跋宏曾有许诺,倒变的格外上进起来,闲来无事便读书。

韶华看在眼里,只觉得:果然,为官做宰才是阿岳毕生所愿,而今整个人瞧着都精神不少。

阿吉也笑,“可不?将来封侯拜相,可不要忘了我这微时的阿姊。”

阿岳被两人逗的总算笑了一下,这才道:“阿姊在宫里做掌令的时候,也万万不要嫌弃我这阿弟才是。”

韶华看他两有来有回,觉得颇为有趣,端起一盏蜜水来饮。

方饮过,喉头突然一阵腥甜,她下意识的张口,竟呕出一口血来…

自大军发都至于洛阳,果然霖雨不霁,拓跋宏却仍诏六军发轸。

当日,拓跋宏戎服执鞭,御马而出,整装待发。却被百官抱住了马头。(注8)

在雨中苦劝:“请陛下停止南伐。”

拓跋宏却说:“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去?”

尚书李冲先开口道:“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

拓跋宏脸上忽生怒容:“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拓跋宏不听其言,执意要走。

安定王拓跋休,左仆射任城王拓跋澄等又上前来。并不多言,只啼哭不止。

安定王拓跋休是景穆帝之子,与文成帝拓跋濬一辈。

论家礼,拓跋宏可称其一句阿祖。眼看其老泪纵横,他亦不忍,语气难免平和三分。

“今者兴发不小,然动而无成,未有寸进之功。朕以何面目上祭宗庙,下告黎民,传言后世?”

直到此时,拓跋宏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以十分温和的语气,终于图穷匕见:

“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前南安王拓跋桢,自拓跋宏以孝道饶其一命后,便投桃报李,对至尊颇多支持。

后因在宗族大会上当众支持至尊兴丧制改革,此番特被解除终身禁锢的原旨,允他随驾出征。

拓跋桢见此机不可失,连忙一步跨出,跪于泥泞中,“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注9)

此话一出,众臣皆惊。

只因大雨滂沱,掩盖众人波诡云谲的复杂心思。

直至此刻,众人才感慨,南伐只是一个用于外示的局,至尊意在谋迁。

两两相持之时,人的心就会趋向于二选其一,而非选与不选。

拓跋宏再次施展自太后处所学,将决定交给他们自己。

这一路南来的艰辛溢于言表,如今,被置于烤火之上的成了他们自己。

愿迁都否?不愿。

却又同时因焦虑南伐,不敢多言。

如此,迁都大计遂定。

韶华和阿吉交换下眼神,两人都笑了起来。

那被特派前来传达当日情形的侯官见娘子满意,心下也舒了口气,转而去找中官双三念回禀。(注10)

韶华如今好多了,亏得阿岳救治及时:以蛋清并牛乳催吐,所幸食入不多,此法才有效。

此后几日,阿吉不敢擅专。便偷偷请常夫人上山坐镇,吃食一并由冯夙亲自料理。

冯修见冯夙每日忙甚,过来问候,方知事情始末。

他沉吟片刻,这才道:“你将那茶叶余出来一些给我,我去查查看是什么毒。”

两人虽职位相似,爵位等同,可冯修毕竟是公主子。门路更广,且同陛下关系较己更近。

冯夙想了想,觉得妥当,便告常夫人,匀了一份茶叶给他。

拓跋宏甫一至洛阳,便遣双三念携玺书上方山劳问。

韶华人尚未至,拓跋宏的宝印和过所已到。诏书上称:册为左昭仪也。(注11)

倒与当年老姑母在同一个位置上了。(注12)

阿吉觉得可惜,“才左昭仪,其上还有皇后呢。”

左昭仪位虽仅次于皇后,至尊亦固然情深义重。

阿吉也并非有所不满,只是可惜时间不对。

这个皇后的位置本应是韶华的才对,如今虽贵为左昭仪,到底矮人一等。

韶华面上浮现出澹澹笑意,似不以为意。

心中却说:终于到了这一天。

江湖固然逍遥,庙堂的恢宏炫丽却格外有魅力。

自古权势动人心。

她因地位混沌,经历也算辛苦,却从未想过差点死于至亲之手。

就算当年,太后姑母也没要她的命。

如今有了诏书印信,也算过了明路,好歹再不能被暗害了。

若是现在就死去,那才真是冤。

壮志未酬身先死,哪儿还能有比这更遗憾的事。

绕开姑母的束缚,创造一番伟大的基业,本也是她的心愿。

是她和拓跋宏在冯王寺的三世佛前许下的共同心愿。

此去由平城至洛阳,韶华飞奔寻夫去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