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满迎着老头不加掩饰的打量目光看过去,二人打量了对方的长相衣着,忽然二人的目光骤然碰撞,都在不经意间碰撞和移开。
“小女郎,你的消息好灵通,我们黑白学还是首次破例招收女学子,你竟然第一个就到了。”老院长似笑非笑地看了姜满一眼,有些讥讽意味道。
姜满不以为意,只觉得这老院长精力怪好,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学院里担任主要职位。
她乐呵呵地回应说:“哈哈,这位老汉说笑了,我家是生意人,来往的客人多,一人说一嘴,这消息可不就传到耳朵里了?”
白发院长眸光微闪,想到金翼使前日告知他个任务,一听招收女学子,他惊得连问了三遍金翼使,这是真的吗!
主子怎么会下这样的命令?他琢磨了好几天,都没想明白。
直到今天看到来人,他捏捏手中泛着黄的书页。很奇怪,主子以前从来没有下过这样的命令。
似乎是瞧见他为难,金翼使便提点了一句,主子这几天失踪被人所救,救人者是一位姓姜的小女郎。
他问:“小娘子姓甚名谁?”
姜满觉得面前老者打量太过,令人有些不适。
她答道:“蛮姜豆蔻相思味,桃花流水满前溪。取其姜满二字。”
白发院长细品诗句,真是惊唬了一阵。
他点点头,伸出手在面前木桌子上拍了两下,外面后者的两个童子模样的男童便各捧着木托。
左边木托上放的笔纸砚,右边放的正是一本书,上书二字。
姜满不经意瞥见了木托盘上东西,忽然之间眉目一跳,这本书,蓝色的封面,靠近装订线的交合空白的地方,写了书名。
上一世,她也有一本,那本《诗经》是赘婿李漱送给她的礼物。当年她不识字,李漱便圈她在怀,一字一句地教给她听。
姜满虽然学习兴趣不高,但她的记忆力曾一度很叫李漱震惊。
因她在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会了以后,无意间念了几句,李漱还十分惊奇地让她写一遍。
她写出来以后,李漱赞叹说:“我家娘子,不仅天生丽质,更是聪慧非常。若是能一心攻书、日夜苦读,想来我家日后定能出一位女中诸葛!”
她捂住下半张脸对李漱笑,露出的那上半张脸上,眉眼弯弯,亮晶晶的眼眸,令人移不开眼。
接着,那白发老院长问了姜满几个问题,她一一照实回答了,却见到那年迈的老院长低着眉目,似乎在思量着什么。
老院长目色不明地看着姜满,原来,她是个屠户,竟然身上一点功名都没有,还是个白身。
十五岁的小女郎,按在大户人家里,过不了两年就要嫁做人妇,为夫家生儿育女了。
可她竟然如此义无反顾进入学堂,莫非挟恩图报让他主子为她破例?
如此看来,此女子当真是不可小觑。
若是姜满有读心术,听见眼前这位年近耄耋的老头的心里话,说不得要气笑了。
老院长告诉姜满,需要她默写一篇指定的《诗经》中文字,并且需要进行答辩。
姜满得到准许,落座在老院长的对面。她的面前被两位书童模样的年轻人提前摆弄好了笔墨纸砚。
住至于那本蓝色封皮的《诗经》此刻正是在老院长手中。
只见那老院长捧书在手,另一只手随意翻开一页,他勾出一抹难以看明白的微笑,和煦地道出了此次考核的题目:“这次的题目是《诗经·采薇》”
然后老院长咳嗽两声,左手一支,暗示姜满快些自便。
姜满到了点水开始研墨,墨汁漆黑有松香,浓淡相宜,实是一锭好墨条。
她捏起手变那支已经开过锋的湖州毛笔又把又浑圆转弹的毛笔一段对着砚台舔了舔,令其喝饱墨水。
落笔之前,事先思量了一番大答题版式,而后才下笔。
只见她思如泉涌,落笔之间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间断,再见拿那手字起落间异常飞扬。
“好了。”姜满放下了自己刚写完的毛笔。
一直站在桌子旁边的书童走上前将她的纸张收起,捧给老院长。
老院长接过,看了,被她一手潇洒恣意,洒脱自然的行书惊到。
好字。
不过……
老院长抬起眼,问她:“为何不写楷体?楷为万书之宗,你若参试,最需要改善的便是你这手字的类别。”
姜满一惊,她的这手字是李漱教的,也只会这一种字体。
李漱可是元兴二十八年的状元郎,可惜她作为他的妻子,当时在江南照料孩子。
他金榜题名、红袍加身时跨马游街时她没有看到,那时的他才不是昔年流落桃源的破落秀才,而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如意郎君。
他是读书人,姜满虽然自己不喜欢读书,但是她最喜欢读书时的李漱。
窗外是连绵的夜雨,屋子隐匿在一片竹林里,这是当年姜满为了家里的生计,从而承包了整片竹林。
她哄睡了幼儿,抬眸往他那边看一眼,正巧与他的目光相撞。
都已经是老夫老妻了,一个拉丝的眼神,就能察觉到意思。
她走近书桌,他拥她入怀,教她读书写字。
她以为李漱作为前世达到了一个读书人梦想的进士及第,他的字一定很不错。
皇天不负苦心人,姜满的行书写得与他极像,连李漱本人也难以分辨。
“这位考生……”
姜满被这句话惊到了,她从自己的深陷的思绪中回神,看向目光中带有探究意味的老院长。
她真诚地说了声抱歉,又请教了一遍老院长刚才提的问题。
老院长尴尬地复述了一遍。
原来是让她如果将来香参加考试,就需要在楷书的练习上下苦功夫。
人还怪好的。
姜满答道:“我从前没有学过楷体。好,我会用心的。”
然后,这位老院长,让她讲述一番适才默写的这篇题目背后的故事。
姜满略略思索了一番,便看着老院长的眼睛回道:“《采薇》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讲的正是戍边战士生活的诗歌。通过描述薇菜的生长,用以暗示时间的流逝,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战争的残酷。”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老院长悠哉悠哉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