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种地不如搞基建! > 第21章 采购年货

第21章 采购年货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腊月二十九,天还没亮透,印姜就已经起床准备了。

灶膛里的火苗噼啪作响,锅里的粥咕嘟咕嘟冒着泡,她麻利地揉着面团,打算做些烙饼路上吃。

昨晚睡前她仔细列了个年货清单,用炭笔写在粗糙的草纸上,这是她在现代养成的习惯,到了古代也改不掉。

“起这么早?”宰溪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刚睡醒的沙哑。

印姜回头,看见他站在厨房门口,头发还有些蓬乱,外袍随意地披在肩上,领口微微敞开,露出一小片锁骨。

晨光透过窗纸朦胧地照在他身上,勾勒出修长的轮廓,她突然觉得喉咙发干,急忙转回去继续揉面。

“想早点去镇上,免得人多挤得慌。”她使劲揉着面团,仿佛这样就能揉散心头那股异样的悸动。

宰溪走到水缸旁舀水洗漱,冰凉的水拍在脸上,让他彻底清醒过来。

他瞥见灶台上那张写满字的草纸,好奇地拿起来看。

“这是……采购清单?”他挑眉问道。

纸上的字迹工整清秀,排列得井井有条,甚至还在某些物品后面标注了预估价格。

这种记录方式他从未见过,既不是传统的竖排书写,也不完全像西洋人的横排,倒像是某种折中的方式。

印姜手上的动作顿了顿:“嗯,怕漏买东西。”

宰溪没有多问,只是将清单放回原处。

他注意到纸上的炭笔字迹纤细均匀,与毛笔字截然不同,而且没有任何涂改痕迹,显然书写者对这种记录方式极为熟练。

“我先去和吴大爷说声等咱们,待会儿吃完早饭就出发。”他说着走出厨房。

印姜松了口气,悄悄将那张清单揉成一团扔进灶膛。

她又犯错了,古代女子哪会这样列清单,而且原主还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

宰溪虽然没说什么,但她能感觉到他在观察自己,就像在解一道难解的谜题。

早饭过后,两人搭着吴大爷的牛板车出发了。

清晨的乡村小道上覆着一层薄霜,车轮碾过发出细碎的声响,印姜裹紧棉袄,呼出的白气在空中凝结又消散,宰溪坐在她身旁,背影挺拔如松,偶尔侧目看她一眼,确认她坐得安稳。

“冷吗?”他问。

印姜摇摇头,却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宰溪二话不说脱下自己的外袍递给她:“披上。”

“那你怎么办?”

“我习惯了。”他语气平淡,却不容拒绝。

印姜接过还带着他体温的外袍,嗅到上面清冷的松木香混合着些许墨香,莫名让人安心,她将袍子裹在身上,感觉整个人都被他的气息包围。

太阳完全升起时,他们到了镇上。

年关将近,集市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

“我们先去买布料和棉花,给你做身新衣裳。”宰溪说,“然后去买年货,最后去书肆看看。”

印姜点点头,眼睛却被路边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吸引住了。

红艳艳的山楂裹着晶莹的糖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她不由自主地多看了两眼,随即强迫自己移开视线。

现在不是怀念现代生活的时候。

宰溪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嘴角微微上扬:“想吃?”

“啊?不用不用!”印姜连忙摇头,却见宰溪已经走向那小贩,掏出几文钱买了一串最大的糖葫芦。

“给。”他将糖葫芦递给她,眼里带着笑意。

印姜接过糖葫芦,心头涌起一股暖流。

她小心地咬了一口,酸甜的味道在舌尖绽放,糖衣在齿间碎裂,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味道竟和她记忆中的一模一样,让她莫名有了一种跨越时空的隔世感。

“好吃吗?”宰溪问。

“嗯!”印姜用力点头,又咬了一颗,糖渍沾在了嘴角。

宰溪轻笑一声,从袖中掏出手帕,轻轻为她擦去嘴角的糖渍。

他的手指不经意间擦过她的唇瓣,两人都是一愣,印姜感觉一股热气直冲脸颊,心跳快得像是要蹦出胸膛。

宰溪也有些不自在,耳根微微泛红,却还强装镇定地收回手。

“走吧,去买布料。”他转身走在前面,步伐比平时快了几分。

印姜小跑着跟上,一边吃着糖葫芦一边偷偷打量他的侧脸。

阳光下,他的睫毛在脸上投下细小的阴影,鼻梁高挺,下颌线条分明而坚毅。

印姜勾唇偷笑,这个古代“丈夫”,远比她想象中温柔体贴。

布庄里,五颜六色的布料整齐地挂在架子上,印姜挑了一匹靛青色的棉布,又选了些素色的细麻布做里衣。

“这匹布多少钱?”她问掌柜。

掌柜是个精瘦的中年男子,眼睛滴溜溜地转:“小娘子好眼光,这可是上好的松江棉布,一两银子一匹。”

印姜皱眉,她对古代物价不太了解,但直觉这个价格偏高,正当她犹豫时,宰溪走了过来。

“掌柜的莫要欺生。”宰溪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松江棉布市价不过六百文,你这匹还是二等品,四百文顶天了。”

掌柜的脸色一变,讪笑道:“原是个行家,失礼失礼,那我也就给个诚心价,五百文吧。”

“四百文,不二价。”宰溪淡淡道,“否则我们去东街李记买,他家的货色也不差。”

掌柜的只好妥协。

出了布庄,印姜小声问:“你怎么知道价格?”

“常来镇上,自然清楚。”宰溪看了她一眼,“你以前不爱出门采购,不了解也正常,下次不确定价格就先别急着买,多问几家。”

印姜点点头,心里既感激又有些愧疚。

宰溪不仅没有嘲笑她不懂行情,还耐心教导她如何应对,这种尊重和包容,在古代男子中实属罕见。

接下来采买年货时,印姜学乖了,先观察别人怎么讨价还价,再出手购买。

宰溪则跟在她身后,只在必要时才出言相助,给她足够的空间学习和适应。

中午时分,两人在街边小摊吃了碗热腾腾的馄饨。

“下午我去书肆看看,你要一起吗?”宰溪问。

印姜本想答应,突然想起一事:“我想先去药铺买些常用药材备着,冬天容易生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