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李沁阳成功铲除天武盟后,在府邸摇身一变成了闲散王爷,身旁时刻有王妃柳瑶温柔相伴,但他的内心深处,却始终萦绕着一抹难以驱散的孤寂。这偌大的王府,雕梁画栋、繁花似锦,可在他眼中,却总觉得缺了些什么。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李沁阳便会独坐书房,对着摇曳的烛火发呆。他怀念现代的网络世界,那里面有着无穷无尽的信息,轻轻一点,便能知晓天下事。而在这里,获取消息的途径无外乎下人汇报或是书信往来,不仅繁琐,且信息滞后。他想念那些能在网络上随时与朋友畅聊的日子,如今身边虽有柳瑶,可有些话,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他更怀念赛车时风驰电掣的感觉。在现代,当他踩下油门,引擎的轰鸣声响起,速度带来的刺激能让他忘却一切烦恼。那是一种对自由的追逐,对极限的挑战。可如今,身处这古代,出行靠的是马车,四平八稳,毫无激情可言。偶尔骑着马在郊外狂奔一阵,却也找不到当年赛车时的热血与畅快。
一日午后,李沁阳与柳瑶在花园中闲坐。柳瑶看着李沁阳一脸的落寞,不禁心疼地问道:“王爷,您近日总是心事重重,究竟所为何事?莫不是府中诸事让您烦心了?”
李沁阳看着柳瑶关切的眼神,心中一阵暖意,却又不知该如何解释。犹豫片刻后,他缓缓说道:“瑶儿,我只是觉得这日子过得有些乏味。有时候,会想起一些以前的事,那些……那些在我心中很重要的东西。”
柳瑶微微皱眉,眼中满是疑惑:“王爷,您所说的以前之事,可是指未与我相识之前?但如今您我相伴,府中也算安宁,为何还会觉得乏味呢?”
李沁阳轻叹一声,说道:“瑶儿,有些事,你或许难以理解。我怀念一种能快速知晓天下事的方式,还有那种风驰电掣般的畅快感觉。在这王府中,一切都太按部就班了。”
柳瑶歪着头,思索片刻后说道:“王爷,若您觉得烦闷,不如在府中办些新奇的活动,邀些好友相聚,或许能解您心中的烦闷。至于那风驰电掣之感,我虽不知究竟是何种体验,但您不妨多去郊外策马奔腾,说不定能寻得一丝乐趣。”
李沁阳看着柳瑶,心中对她的体贴入微充满感激。他握住柳瑶的手,说道:“瑶儿,谢谢你。只是有些东西,终究是回不去了。但有你在我身边,我便有了面对这一切的勇气。”然而,即便如此,在他心底深处,对现代网络与赛车的思念,依旧如影随形,成为他在这古代生活中,一抹难以言说的隐痛。
另一边,皇上坐在金碧辉煌的御书房内,手中握着朱笔,却并未专注于眼前的奏折。他眉头微蹙,心中挂念着李沁阳这个儿子。自从太子做出一系列让他大失所望的事,皇上便将目光逐渐投向了李沁阳。
皇上深知,这江山社稷需要一位有勇有谋、心怀天下的继承人。李沁阳成功铲除天武盟,彰显出他的果敢与能力。在皇上眼中,李沁阳不仅有着过人的胆识,还有着那份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之心,这些特质让皇上觉得,若是能好好培养他,日后将这江山重担交付于他,或许能保这万里山河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于是,皇上唤来贴身太监,吩咐道:“去传李沁阳进宫,就说朕有要事与他商议。”太监领命而去,不多时,便传来李沁阳进宫的消息。
李沁阳身着一袭华丽的锦袍,迈着沉稳的步伐踏入御书房。他恭敬地跪地行礼:“儿臣参见父皇,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上看着眼前的李沁阳,眼中满是期许,微笑着说道:“阳儿,平身吧。今日唤你来,是有要事相商。”
李沁阳起身,垂手而立,神色专注:“父皇请讲,儿臣定当洗耳恭听。”
皇上站起身,缓缓走到李沁阳身边,目光深邃地看着他,说道:“阳儿,你此次铲除天武盟,为朝廷立下大功。朕深知你有勇有谋,心怀天下。如今太子……唉,朕对你寄予厚望,往后,朕会让你多参与一些朝政之事,你要用心学习,莫要让朕失望。”
李沁阳心中一凛,他深知皇上这番话的分量。他赶忙再次跪地,坚定地说道:“父皇厚爱,儿臣感激涕零。儿臣定当不负父皇期望,努力学习,为父皇分忧,为江山社稷尽忠。”
皇上满意地点点头,扶起李沁阳,说道:“好,好啊!朕相信你。从明日起,你便随朕一同上朝,参与议事。这朝堂之上,水深复杂,你需谨言慎行,多学多看。”
李沁阳心中明白,自己从此将踏上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但他毫不退缩,眼神中透着坚定的光芒:“是,父皇。儿臣明白。”
待李沁阳离去后,皇上回到龙椅坐下,望着他离去的方向,喃喃自语道:“阳儿,这江山社稷的未来,便要看你了……”而李沁阳,在走出皇宫的那一刻,心中已然明白,自己平静的闲散王爷生活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沉重的责任与使命。
从那之后,李沁阳便开始跟随皇上一同上朝,参与各种朝政议事。起初,朝堂上的大臣们对这位突然频繁参与朝政的王爷心存疑虑,不少人在私下里议论纷纷。有人猜测李沁阳是凭借铲除天武盟的功劳而得皇上青睐,也有人怀疑他是否真有能力胜任皇上赋予的重任。
面对这些质疑,李沁阳并未多做解释,而是选择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每次朝堂议事,他都全神贯注,认真倾听大臣们的奏报与争论,心中迅速分析着各种利弊。当轮到他发言时,总能条理清晰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是对政策的完善提出独到的建议,让众人逐渐对他刮目相看。
有一次,朝堂上就边境税收政策展开激烈讨论。一方认为应增加税收,以充实国库,加强边境防御;另一方则担忧过重的赋税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民怨。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李沁阳思索片刻后,起身说道:“父皇,诸位大人。儿臣以为,边境局势特殊,既要保障防御所需,又不能过度压榨百姓。可在边境推行屯田之策,让士兵战时为兵,闲时耕种,如此既能自给自足,减轻百姓赋税压力,又能充实边防粮草。同时,可对边境贸易进行合理规范,拓宽商路,增加贸易税收,以此充实国库。”
皇上听闻,微微点头,示意李沁阳继续说下去。李沁阳见状,信心大增,接着说道:“再者,对于当地百姓,可鼓励他们发展特色产业,朝廷给予一定的扶持。待产业发展起来后,再适当征税,如此一来,百姓富足,国家亦能增收,边境防御也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大臣们听后,纷纷陷入沉思,随后不少人点头表示赞同。皇上欣慰地看着李沁阳,说道:“阳儿此计甚妙,既考虑到了国家利益,又兼顾了百姓生计。此事就交由你牵头,会同户部、兵部等相关部门,尽快拟定具体实施细则。”
李沁阳赶忙跪地领命:“儿臣遵旨。”
经过此事,李沁阳在朝堂上的威望逐渐树立起来。然而,随着他在朝政中参与度的加深,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朝廷的权力斗争之中。一些原本支持太子的势力,视李沁阳为眼中钉,暗中对他进行打压和排挤,试图在他推行的事务中挑刺,阻碍他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