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乔麦开始走读,每天中午给陆簋喂好饭,再回去上学,晚上再回家住,好在学校离家不算太远,但也确实挺麻烦。
但陆簋和乔麦都还挺适应这个节奏,好像这些多出来的相处时间都是偷来的......
陆簋的书法教学计划也能够得以实施。每天吃过晚饭,乔麦写完学校留的家庭作业,陆簋都会爬到乔麦房间,把毡垫在乔麦的学习桌上铺好,拿过米字格,手把手地教乔麦写毛笔字,从最简单的笔画开始学起……
很快,30多个笔画就学完了……
陆簋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他可以确定,乔麦非常有天赋,不说须臾就能成为书法大师吧,但也就一个学期的时间,就能写出一副相当不错的作品了……
乔麦学习能力很强,理解能力很高,学习东西很快,而且乔麦又没有抵触情绪,写得笔画初见锋芒,这都为乔麦将来能写出好看的字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让陆簋非常欣慰!
甚至都让陆簋找到了一个“初为人父”的感觉……
更让陆簋意想不到的是,乔麦有些地方要比陆簋小时候学得都要好,就比如,最开始的一个“竖点”笔画,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转笔动作,才能让点画写得流畅自然,而不会写成一个折角,同时手上还要有一个用指腹推动笔杆的转笔动作,用书法的行业术语来说就是“捻管”,这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掌握起来已经算非常有难度的动作了……
但是陆簋只是演示了一遍,然后握着乔麦的手写了一遍,乔麦就学会了,而且写了几个之后就能写得很漂亮了,这真是让陆簋倍感惊喜!
见识过乔麦的领悟力后,陆簋决定改良自己的“教学方案”。
起初陆簋只是教一些笔画,同时挑选一些由刚教过笔画组成的字,然后再多打字头,多改字,陆簋觉得按照乔麦现在的掌握程度,完全可以省略掉这些环节……
陆簋从上次“采购”回来的一大堆东西中,挑出了一本字帖,是赵孟頫的《麻姑仙坛记》,这也是陆簋小时候临的第一本字帖,赵孟頫的字,俊秀灵动,柔美有余,但刚毅不足,陆簋在临的时候会刻意让字更加硬朗,遒劲一些,而他也是这么教乔麦的。
陆簋拿出一张半熟宣纸,在纸上折叠出暗格,让乔麦从第一个字开始临,但刚写第一个“有”字时,问题就出现了。
之前乔麦都是在米字格上书写,米字格纸张粗糙,吸水量少,适合初学者。
但是半熟纸,纸张薄透,吸水量相对较大,乔麦毛笔笔尖刚触上纸,便迅速晕染开,白色的宣纸上立马就出现了一团黑墨……
看着弄花了一片的纸张,乔麦心里想的动作和做出来的结果差异太大,以至于乔麦有些慌张地看着陆簋。
陆簋面带笑意,坐在乔麦旁边的陆簋,晃了晃能够滑动的椅子,往乔麦身边靠近了些……
陆簋俯下身,半靠在乔麦身后,手把在乔麦握着毛笔的手上,带动着乔麦拿着毛笔在砚台里掭了掭笔,把多余的墨汁都挤了出去,然后抬着乔麦的手,悬着腕,在刚才晕开的格子下边又写了一个“有”字。
这次的墨汁浓度、量度都刚刚好,既可以把墨“拉得开”,又晕染得恰到好处,起笔有势、中锋行笔、落笔果断,仅一个简简单单的“有”字,就足见功力。
“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仙坛记……”
……
乔麦是见过陆簋给自己在米子格上打字头时写的字的,是好看的,但是姜黄色的米字格上画着红色十字花的格子,纸张又很粗糙,而且每页12个格子,只有一个字头,陆簋的字写在里边是好看的,但也并没有觉得有多特别。
但在宣纸上写则完全不同,白色的宣纸上有细碎的金色洒金,纸张透白,黑色的笔迹不断在白纸上舒展、行走,行笔流畅,笔断势连,当“整个作品”完成时,还是给了乔麦不小的冲击。
更重要的是,陆簋平时总是懒懒散散地往床上一瘫,毫无精气可言。
而当他拿起毛笔写字时,就会腰背挺直,屏气凝神,神情漠然,纤长的手指轻捻在笔杆上,时疾时徐,“抑扬顿挫”,运笔时动作流畅又不轻佻,有力又不张扬,沉稳,内敛,温雅……
乔麦偶然抬眸,看见陆簋眉眼间波光流转,深邃如潭,宛如古代一位饱读诗书的偏偏公子……
从这一刻起,乔麦才感受到书法的“真正魅力”,又或者说那是陆簋的魅力……
“专心些……”
走神的乔麦被陆簋抓了个正着,但陆簋并没厉声呵斥,“严加管教”,甚至都没有停下手上的书写,但乔麦只觉得自己的腰上被轻轻地推了一把……
“坐直,看字,气息平稳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