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将信将疑地上路,三日后却快马折返,带来个紫檀木匣:"太后娘娘赐的!说食盒甚好,要你再制二十个送入宫中!"
木匣里是一支累丝金凤簪,凤首衔着的东珠足有拇指大。阿婆吓得不敢接,姜小满却注意到匣底压着封信——太医院求教保温技术的文书。
"周叔,"她转头就找铁匠,"劳烦打造批小铜炉,要能嵌在食盒夹层..."
铁匠铺的炉火彻夜不熄。大牛带着徒弟轮班赶工,连七旬的张铁头都来帮忙拉风箱。全村人都知道,这批铜炉关系着药膳坊与皇宫的长久往来。
交货那日,秦嬷嬷亲自押车而来。见着改良后的食盒,这位见多识广的老尚宫也惊叹不已:"难怪娘娘夸你心灵手巧!这铜炉竟能调节火势..."
姜小满但笑不语。谁能想到,这灵感来自阿婆冬日煨汤的炭盆呢?
临行前,秦嬷嬷留下个锦囊:"娘娘听说你在建村塾,这是赏给孩子们的。"锦囊里是十二块金镶玉的长命锁,每块都刻着"杏林春暖"。
当夜,姜小满将长命锁分发给村塾的学童。小草作为"大师姐",给每个孩子戴上金锁。烛光下,十二张稚嫩的脸庞闪着憧憬的光,像极了山间的星子。
谷雨这日,药膳坊迎来特殊客人。
周明引着位青衫书生走进院子时,姜小满正在教妇女们包艾草青团。沾满糯米粉的手来不及擦,书生已深施一礼:"在下孙思邈后人孙仲景,特来拜会药膳大家。"
满院哗然。药王后人竟亲至这山野小村!
原来孙院判归京后,将姜小满的医案整理成册。孙仲景读后大为震撼,不惜跋涉千里前来切磋。
"姑娘以食代药的理念,与先祖'食疗为先'的思想不谋而合。"孙仲景指着晾药架上的紫苏,"但在下有一问:若遇急症重症,药膳当如何应对?"
姜小满引他至诊室,掀开布帘——铁匠特制的移动灶台,阿婆记录的千份问诊案卷,还有按病症分类的药膳图谱,看得孙仲景目瞪口呆。
"急症用药,缓症用膳。"她翻开一册记录,"像王婶的消渴症,先用汤药稳糖,再用药膳调理,如今已能做些轻活。"
孙仲景在村中盘桓七日,与姜小满合著《百膳方》。分别那日,他将祖传的《千金方》抄本相赠:"姑娘之才,当开宗立派。孙某愿为这药膳坊题匾。"
于是"百膳堂"旁多了块"济世堂"分号的匾额。周明趁机牵线,将村里的药材纳入济世堂供应网,昔日穷山沟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集散地。
最开心的当属小草。孙仲景见她天资聪颖,临走前留下本《汤头歌诀》。如今小女孩晨起采药,午后习字,睡前还要背两段歌诀,忙得像只小陀螺。
"慢些跑!"阿婆追着送鸡蛋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姜小满倚门而笑。斜阳将药膳坊的影子拉得老长,笼住嬉闹的一老一小。她忽然觉得,所谓"天下第一美食庄园",不过就是这般景象。
小满节气,御赐药田迎来首次丰收。
金线莲、铁皮石斛、七叶一枝花...二十余种珍稀药材铺满晒场,空气里浮动着沁人心脾的药香。周明带来的十辆马车排成长龙,京城三十八家药铺的掌柜亲自验货。
"姜姑娘,这是济世堂的定金。"孙仲景递上檀木匣,"往后每月初一十五,我亲自来收药。"
沉甸甸的金锭落入功德箱,这是姜小满立的规矩——收益三成归药农,三成扩建村塾,四成周转。
热闹的人群外,阿婆正带着村塾孩童辨认药材。老人们坐在新修的廊檐下缝制药囊,用的是太后赏的绸缎边角料。
"小满姐!"小草忽然惊呼,"快看生辰纲!"
众人抬头,只见山道上行来一列朱漆马车。秦嬷嬷捧着明黄卷轴下车,笑吟吟道:"太后娘娘听闻今日丰收,特赐'春满杏林'金匾,外加黄金千两扩建村塾!"
欢呼声中,姜小满望向焕然一新的村庄:药田层叠如碧浪,学堂传来琅琅书声,药膳坊的炊烟与晚霞缠绵。阿婆在教孩子们唱采药歌,沙哑的嗓音混着童声,竟比宫乐更动听。
是夜,姜小满独坐药田。系统提示音忽然响起:
【叮!总评分突破2000,解锁"生态药园"终极技能。主线任务完成度:20%。】
她轻笑摇头。什么天下第一,什么系统任务,早不及眼前这方水土来得重要。
月光如水,药香浮动。姜小满摘下一朵石斛花别在鬓边,朝着京城方向遥遥举杯。她知道,这条用药膳铺就的路,终将通向更广阔的天地。但无论走多远,青林村的炊烟,永远是她归途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