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入了秋,贾府后花园的桂花开了第二茬,甜香浮动在雕梁画栋间。贾敏的轿子从角门抬进来时,宝玉和云珩正在贾母院前的青石板上玩耍。
宝玉刚满一岁零三个月,已能跌跌撞撞地跑跳,穿着大红锦缎袄子,活像个滚动的绣球。云珩比他安静许多,坐在乳母李嬷嬷怀里,小手仍紧握着那枚青莲玉佩,眼睛却跟着兄长转。
"哎呀,是姑奶奶回来了!"守门的婆子一声喊,惊得宝玉一个趔趄,差点栽进旁边的金鱼缸里。
贾敏搭着丫鬟的手下轿,就看见一个红彤彤的团子朝自己扑来。她下意识弯腰接住,那团子便一头扎进她怀里,沾了她一襟的桂花香。
"这是…宝玉?"贾敏笑着摸了摸孩子头顶柔软的胎发。
宝玉仰起脸,一双眼睛亮得惊人,突然脆生生喊道:"姑姑!"这一声喊得贾敏心都化了。她嫁到扬州林家多年,与夫君林如海琴瑟和鸣,唯独子嗣艰难,至今膝下空虚。如今见这粉雕玉琢的侄儿,怎能不疼到心坎里去?
"好孩子,认得姑姑?"贾敏将宝玉抱起来,在他软嫩的脸蛋上亲了亲。
宝玉竟不认生,小手环住贾敏的脖子,凑到她耳边神秘兮兮地说:"宝玉要和姑姑睡觉。"
贾敏被这童言童语逗得直笑:"哟,我们宝二爷这么小就会讨姑娘欢心了?"
这时云珩也被抱了过来。比起活泼的兄长,他显得格外安静,只伸出小手轻轻抓住贾敏的衣袖,喊了声"姑姑",便害羞地把脸埋进乳母肩头。
"这两个孩子,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贾敏笑着捏了捏云珩的小脸,一手抱着宝玉,往贾母院中走去。
贾母早已得了消息,正命人准备茶点。见女儿一手一个孩子进来,笑得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我的儿,可算回来了!路上可还顺利?"
贾敏请了安,将两个孩子放下,笑道:"托母亲的福,一路顺遂。只是这两个孩子,我上次回来时还在襁褓里,如今都会跑会跳了。"
宝玉却不肯离开贾敏,又黏上来抱住她的腿:"姑姑抱!"
贾母奇道:"这孩子平日最认生,怎么跟敏儿这般亲近?"
王夫人抿嘴笑道:"许是血脉相连的缘故。宝玉虽小,倒会认亲人。"
正说着,宝玉突然指着贾敏的肚子,语出惊人:"姑姑肚子里有妹妹!"
一屋子人都愣住了。
贾敏脸色微变,手不自觉地抚上平坦的小腹。她与林如海成婚五载,一直未有身孕,请了多少大夫,吃了多少药,始终不见动静。如今被个一岁孩童点破,心中又惊又疑。
贾母最先回过神来,笑着打圆场:"童言无忌,童言无忌。宝玉这是想要个妹妹陪着玩呢!"
众人这才笑起来,只当是小孩子胡说。唯有云珩从乳母怀里探出头,盯着贾敏的肚子看了许久,小手无意识地摩挲着青莲玉佩。
当夜,贾母留贾敏在贾府住下。宝玉闹着要跟姑姑睡,众人好说歹说才劝住。最后还是云珩悄悄把自己的布老虎塞给兄长,才转移了他的注意力。
贾敏躺在儿时闺房的床榻上,却辗转难眠。她轻轻按着自己的腹部,想起白日宝玉的话,心中泛起一丝隐秘的期待。
三日后,贾敏在用早膳时突然干呕起来。贴身丫鬟慌了神,连忙请来府中常驻的王太医。
王太医诊脉片刻,突然起身拱手:"恭喜姑奶奶,这是喜脉啊!"
贾敏手中的帕子飘落在地,耳边嗡嗡作响,只听见宝玉那句"姑姑肚子里有妹妹"在脑海中回荡。
消息传到贾母耳中,老太太喜得直念佛:"阿弥陀佛!宝玉这孩子,竟有这等灵性!"
王夫人又惊又喜,忙命人备厚礼谢太医,又吩咐厨房给贾敏单做滋补的膳食。贾政得知后,捋须感叹:"我这两个儿子,果真非凡。"
唯有云珩安静地坐在角落,看着被众人围绕、得意洋洋的兄长,小手紧紧攥着青莲玉佩,眼中闪过一丝与年龄不符的复杂神色。
贾敏在贾府又住了半月,日日被宝玉缠着。那孩子似乎知道自己说中了什么,越发亲近姑姑,常常趴在她膝头,对着她尚未显怀的肚子"妹妹、妹妹"地叫。
"宝玉怎么知道一定是妹妹?"贾敏笑着逗他。
宝玉歪着头,眼睛亮晶晶的:"就是知道!妹妹叫…叫…"他皱着小脸,似乎在努力回想什么,"叫黛…黛…"
贾敏心头一跳:"黛玉?"
宝玉拍手笑起来:"对!林黛玉!"
贾敏手中的绣绷掉在地上。林黛玉——这名字她从未对人提起过,是与夫君林如海私下说笑时,为未来女儿取的名字。
"这孩子…"贾敏将宝玉搂在怀里,心中既惊且喜,"莫非真是天上的仙童下凡不成?"
云珩远远看见这一幕,默默走到贾敏身边,小手轻轻放在她肚子上,低声道:"妹妹…平安…"
贾敏心头一热,将云珩也揽入怀中:"好孩子,你们都是姑姑的福星。"
临回扬州前,贾敏特意去了趟大相国寺,为腹中胎儿祈福,又为宝玉、云珩各求了一道平安符。
"姑娘放心,两位小公子都是有福的。"住持亲自接待,看了贾敏递上的两个孩子生辰八字后,意味深长地说,"尤其是宝二爷,灵性天成,慧根深种;云三爷虽不显山露水,却有守护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