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红楼]一梦华胥国 > 第3章 宴散各厢各话事

第3章 宴散各厢各话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裴娆这个当亲娘/伯母/岳母,还同时是四人师母的“助纣为虐”也功不可没。

裴娆一一看过四人文章——林清的文章是方才现看的,毕竟人才出了考场就生孩子……但是才生的孩子也不耽搁她默下乡试的文章,都只觉得唯有这个男妇最有希望,她那两个侄子儿子就算侥幸得中,也就是个孙山,若是考官手紧一些,只能落个名姓更在孙山之后的结果。

“湛之博见,词藻清华,文章的火候也尽够了,只是今科主考张大人素喜平实,名次上怕是不能尽如人意。”裴娆看过林清文章,再看看三个子侄,只想感叹“家门不幸”。

奈何身在林家,林清虽是男妇,又是学生,毕竟是在别人家,虽说老话都说“人前训子”,但男妇也是半子,师生也与母子同,到底没好直接教训人。

若是林璟知道裴娆复杂的心绪,倒是可以一句话总结——“桃李满天下,自家结苦瓜”,就很难受。

湛之,林清的表字。

这个结果也在林清的预料之内,但她从来如此行文,若要为了迎合考官喜好强行去改,倒是更担心写出个四不像来,更是落了下乘,还不如坚持原本的文风,只避免太过引经据典,也不用过于生僻的字词就罢了——坚持文风犹可称士人风骨,但在考官雷区跳舞就是头脑不行了,横竖以她的水平,主考官不喜欢她的文风也不是不能中,不过是名次上的差别而已。

裴娆也很能理解林清的考量,毕竟她也是这么想的,身为江南著名书院的山长,致仕前还是三品大员,她自然比林清等人知道的早,没有一点叫她们改文风迎合考官的意思,敢有这个想法都得挨她一通教训——林清自称担心写得四不像,但她就算写得四不像也是能中的,顶多名次不好看,但裴霖裴霁本来就希望不大,强行挑战自己,裴娆还得担心她们副榜都上不得。

虽然前朝后期有副榜不如不上之说,且江南书院古来繁荣,看不上国子监也是常有,但本朝建立至今不过第四代,举人为官虽说日益减少,但还是有的,副榜举人自是比不得正榜举人,但连副榜都考不上更丢人。

“不过也未可知,湛之先前随子郁历事,所得不少,书于文章亦佳,未必不得张大人意,”裴娆拿着林清的文章,细细思量倒觉得就算解元不成,也有望经魁,“说理尤精微。”

乡试分五经取士,每科必于五经中各取一名为首,列为前五名,谓之“经魁”,不过第一名另有“解元”专称,第二名因之称“亚元”,“经魁”一说倒是成了后三者之称。

只是也正因此,若是不得本经第一名,还不巧与解元同本经,只能直落第六名“亚魁”了,毕竟林清治《易经》,而姑苏治《易经》最是知名,有道是:“《易》则吾苏而已”,可见姑苏人对此专经的自信,尤其林清还是吴县的考生。

林清学问自然是好的,但如今遇上对她文风不太感冒的主考官,风险也不小,解元和亚魁之间直接就是五名之差,所以裴娆反而不好直接诉诸于口,也免得林清届时太过失望,而且她这个学生,天赋太好,于科举之上一向顺风顺水,心性实在算不得很好,说好听点叫少年意气,不好听斥她轻狂自负也难说冤枉。

倒是林清本人接受良好:“乡试名次不很重要,学生说句狂妄的,除去三鼎甲,就是殿试的名次也不多要紧。”

毕竟三鼎甲都是直接授官定品入翰林,之后的哪怕是传胪也要参加朝考,散馆再授官,而且即使三年后得以留馆,也是从正九品翰林检讨做起,和正七品的编修中间隔了整个八品的官阶,与状元的从六品修撰相比就更遥远了……但是事有两面,同进士不好说更不好听,但一样能参加馆选。

殿试的名次不至于毫无影响——二甲传胪当然比同进士吊车尾容易过馆选,但确实关碍不大,毕竟主要还是实力本来就有区别,但从机会的角度,也可以说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能教出林清这样的学生——林清甚至还是她最喜欢的学生,不然也不会嫁男,两家是通家之好不错,也不是必须每一代都联姻的,林夫人还在裴家呢,两家姻亲关系也没断,下一代不亲上加亲也算不上大事,何况林清还在裴娆门下受教呢,林家能有什么意见?不过是裴娆自己看上了这个男妇。说是臭味相投过分了些,但可想而知,裴娆也不是多谦逊持重的人:“你这样想,倒也不假。”

话说回来,她要是谦逊持重,也不能左副都御史当得好好的——要知道右都御史不设专员,是各省总督的加衔,裴娆这个左副都御史才是都察院二把手,说辞官就直接回老家教书了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