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翎立刻明白了这个发现的意义——这将把里斯本、伦敦和斯凯岛的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跨越时空的完整故事。
"马克能帮忙买下吗?"
"已经谈妥了,"俞瑾言推了推眼镜,努力恢复平常的冷静,但眼中的光彩出卖了他,"正好下个月伦敦实验室有个周年活动,我们可以亲自去取。"
雨后的夜空格外清澈,几颗星星隐约可见。温翎靠在阳台栏杆上,感受着这个城市熟悉的气息。一年前,他们带着"边界实验室"的理念出发,如今这个想法已经在三大洲生根发芽,又以新的形式回到这片土地。这种循环让她想起小森的画——没有真正的起点或终点,只有不断延伸的连接。
"在想什么?"俞瑾言轻声问。
温翎指向远处的新月:"想我们第一次在伦敦仓库过夜的情景。那时还不知道这条路会通向哪里。"
俞瑾言顺着她的目光望向夜空:"现在知道了?"
"知道了,"温翎微笑,"通向更多可能性。"
第二天清晨,阳光格外明媚。温翎早早来到工作室,开始整理这些年来积累的数万张照片。按时间顺序排列,它们像一部无声的史诗——从最初的《羽迹》展览,到"晨光之家"的诞生,再到三大洲的旅程和上海工人新村的匠人们...
小林推门进来时,发现温翎对着一组照片出神——那是马可和王师傅的最新合影,年轻的手和苍老的手共同捧着一个铜铸作品。
"温老师,上海刚发来的消息,"小林兴奋地说,"'匠人工作坊'被列入了市政府社区创新案例,要在全市推广!"
温翎点点头,目光却落在那排照片的起点——小森在"晨光之家"的第一幅画,稚嫩却充满希望的笔触。从那里到现在,这条路上已经连接了太多人和故事。
"对了,"小林突然想起什么,"小森下周有个线上画展,他特别嘱咐要你们一定参加。说是准备了惊喜。"
温翎笑着答应,同时拿起相机拍下桌上这些照片排列的样子——不是单独的作品,而是彼此关联的系列。这或许就是"边界实验室"最核心的发现:世界本是一张巨大的拼图,每个人、每个故事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块。
俞瑾言带着新鲜出炉的面包进来,香气立刻充满了工作室。他看了一眼温翎整理的照片,立刻会意:"需要做个回顾展了,《边界之间》的完整版。"
"不,"温翎纠正道,"《边界之外》——关于那些我们尚未发现的可能性。"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那排照片上,为每一张都镀上金边。从北京到伦敦,从里斯本到哥本哈根,再回到上海...这条路上已经留下了太多足迹,而前方,还有更多边界等待跨越,更多故事等待连接。
温翎调整相机参数,拍下阳光中浮动的尘埃——那些微小却真实的存在,就像每一个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看似转瞬即逝,却在某个时刻,与另一粒尘埃相遇,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图景。而这,或许就是"边界实验室"存在的全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