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在屋内缓缓踱步,思索良久,他缓缓开口,话语中带着一丝疑惑与震惊:“这百工技艺,竟已发展到如此超乎想象的境地?洋人的一台机器,难道真能抵得上几百号工匠的日夜劳作?”
王悦在一旁说道:“父亲忘了吗,后人乘坐地龙的一日千里,搭乘的铁鸟横跨山海,有这样的利器,若是用于对付敌人,同样所向披靡。”
“所谓的工业革命……”王导的声音里带着颤抖,“分明是天地改换的气运之争。”
士族便通过垄断私学典籍、控制选官察举,将天文历法、算术工程等经世之学斥为“奇技淫巧”,只在密室藏书楼中秘传。
而记载着用于改良水排的配方等,这些治国安邦的实学,更成为世族独有的政治资本。
自古以来,盐铁这类重要资源,向来都是由皇帝牢牢掌控,这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更是皇权统治的重要象征。
然而,到晚清时期,西方诸国凭借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强大生产力,毫不畏惧地向东方大规模输出钢铁,其输出量竟高达中国本土产量的三倍之多。
洋铁与洋布的例子在前,也意味着会有其他手工业者陷入贫困和失业的困境,不仅是传统的“重农抑商”“男耕女织”等观念受到冲击。
这些失去生计的人群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为了生存,他们大多数沦为流民,对王朝的基础统治构成严重威胁。
工业革命,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器物层面的革新,更对整个天下的格局进行了重塑。
犹如决堤洪水,不可阻挡。
若不能顺应这股革新的步伐,无论王公贵族,还是黎民百姓,都将被无情碾碎。
晚清,就是如此。
「在说军事,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蒸汽动力技术,直接推动海军从风帆时代进入蒸汽时代,1839年英国“阿基米德号”铁甲舰的问世,标志着海军装备的根本性变革。
蒸汽动力使军舰摆脱风力限制,航速提升三倍以上(从七节增至二十节),续航能力突破一万海里。
同时,标准化生产模式(如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的互换零件技术)使武器生产成本下降60%,年产量从手工时代的2万支提升至100万支,这里说的是火器。
而此时的大清?据《清史稿》记载,1851年太平军起义时,八旗兵丁"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
而在大清还在弓马骑射的十年后。
加特林机枪诞生,实现了每分钟三百发的杀伤力,在罗克滩地战役中,140名不列颠军人面对4000多名祖鲁士兵,凭借着武器优势,创造了英军战死11人,击毙对方600多人的悬殊战绩。
哦,对了,《启示录》你们玩过应该知道这些武器的杀伤力。」
李世民听闻后,不禁愕然,迅速扫视左右,眼中满是难以掩饰的震撼。
一瞬间,他明白了为什么《启示录》中的重要战役多选材自西方,为什么东大的战役困难,因为东大落后太多了。
11人对600多人,马背上打天下的皇帝还没能沉浸“天可汗”的头衔太久,就被后世突如其来的“革新”粉碎。
在场的大多是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旧臣,朝堂的规矩虽束缚了他们,却磨灭不了骨子里的血性。
尤其是尉迟敬德和侯君集这两位猛将,自从开通《启示录》账号,时常研习后世之事,对那些先进兵器,既满心羡慕,又隐隐恐惧。
此时的侯君集双唇微张,欲言又止,眉头紧锁,内心似在激烈挣扎。
尉迟敬德则是虎躯一震,想到游戏中的画面真实体现,一股寒意从心底油然而生,让这位身经百战的猛将也不禁打了个寒颤。
房玄龄的脑海中疯狂推演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脸色愈发凝重,声音里带着平日里少见的沉重:“陛下,臣突然想起隋炀帝建造的彩船,征发民夫数万,劳民伤财。而如今这不列颠的铁船……不仅坚固耐用,航行速度更是惊人,两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李唐百官各有各的神色复杂。
李世民缓缓踱步至御案前,目光紧锁案上的抄本,久久伫立,一言不发。
那些足以成就大唐盛世,让四海番邦纷纷宾服的治国方略,在工业革命掀起的波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追,要如何追?
不追,又能否保得住大唐的昌盛?
百家技艺,后人慷慨给予普罗大众,不学,李世民自己也说不过去。
他脑海中闪过两种念头:其一,听之任之,毕竟工业革命发生在千年之后,李唐眼下依旧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何惧未来的挑战;其二……
殿内,陷入了一片死寂,唯有殿角的铜漏,发出单调且沉闷的滴答声。
「1840 至 1842 年,英国凭借坚船利炮,悍然发动鸦片战争。
此次惨败,如一道沉重的裂痕,撕开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让西方认识到了东方这块富饶却弱小的肥肉。
1856 至 1860 年,英、法两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路长驱直入,攻占北京,圆明园付之一炬。
1883 至 1885 年,中法战争爆发。尽管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腐朽的清政府却在谈判桌上妥协求和,这场战争最终以“胜而不胜”的屈辱结局收场。
1894 至 1895 年,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900 至 1901 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无力抵抗,北京城再度沦陷。战后签订条约,允许各国驻兵保护,拆除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道光帝伫立在殿内,凝望着殿外阴霾的苍穹,双手不由自主颤抖。
军机大臣穆彰阿扑通一声跪地,磕头说道:“林某不过一介文臣,又怎能洞悉兵事的险恶?如今英夷的舰船坚不可摧,火炮威力惊人,若再这般执意禁烟,恐怕……”
身为一朝天子,道光帝曾经满心以为,自己圣明的决断必定能够保大清江山。
“传林则徐!”道光帝声嘶力竭地狂吼道,带着无尽的焦灼与不甘,“不能硝烟!不能硝烟!”
近臣浑身颤抖,战战兢兢地举起手里的折子,恭恭敬敬地叩拜之后,抬眼偷偷望向龙椅上那位形容憔悴的道光帝。
“林则徐何在?”道光帝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微弱的期许,仿佛在绝望之际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陛下,这是林大人上奏的折子。言道广州的百姓们正在焚烧收缴而来的鸦片,林大人折子中称,若不禁烟,大清日后将再无可御敌之兵……”
“够了!”道光帝猛地站起身来,扫落了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书,手指缓缓划过地图上被红笔醒目圈出的地界,“朕的江山啊……这可如何是好!”
一旁的太监李德全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僵立在原地,丝毫不敢动弹。
“陛下三思啊!”
“三思?”道光帝突然疯狂地狂笑起来,“你让朕究竟该如何作为?”
愤怒至极的他,抓起御案上的朱笔,狠狠掷向李德全,怒声下令:“革去林则徐两广总督之职,即刻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