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为什么要看‘风水’?
古代修房子看风水,出发点是为了寻找一个有利的居住环境。
什么地方修房子能挡风?
什么地方修房子能方便取水?
什么地方修房子能避免恶劣天气?
什么地方修房子,地理环境优越?……
这些都是古人修房选址时所着重考虑的内容。
早期人类从穴居到搭建茅草屋,假如没有选择有利的环境,比如,把茅草屋修在风大的位置,风一刮,茅屋为秋风所破;
再比如,把茅草屋修在地势低洼区、雨季涨水区,水一漫,茅屋被水冲倒。
所以,从‘风水’的起源来讲,最初是一项考察山川地理环境的实用技术,寄托的是先祖对居住环境趋吉避凶的美好祈愿。
——风水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风水流传了两个流派,一个是以考察地理环境、择址选形的‘形势宗’,另一个运用罗盘勘探的‘理气宗’。
‘形势宗’主攻勘察地理生态环境,诸如‘寻龙捉脉’,根据天然的山川地貌选址。
‘理气宗’强调‘天、地、人’的契合,运用罗盘勘察,加上星宿方位,寻找‘能量最佳’的方位,推演‘吉凶’。
两种流派在选择‘风水宝地’的方式上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形势宗’留下了许多易于传承的古书图文,流传最为广泛。
——何为风水宝地?
‘理气宗’流派认为“最佳的风水格局是四象格局,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注:引用】
即可解释为:
建筑的左方位,青龙方位,应高起。寓意着有依靠,未来会有高人相助。
建筑的右方位,白虎方位,应该低洼。寓意着小人低头。
建筑的前方位,朱雀方位,必须平坦,尤其以有河流湖泊最佳。寓意着前景平坦。
建筑的后方位,玄武方位,必须有山。寓意着祖先会荫护后人。
抛开其寓意象征,仅分析四象格局中反应的居住环境,大概可以归纳为:
建筑物坐北朝南,能够获得良好日照。
建筑物四周围方向有山,可以抵御寒风。
建筑物接近水源,能够方便取水,满足生活需要。
建筑物背后有山,山是天然的屏障,可以在山林中隐蔽自己,避免腹背受敌。
建筑物前面开阔平坦,有广阔的盆地,或者能欣赏湖景。前面没有遮挡,能够获得良好的日照,又能住在高处,第一时间看到山脚下发生的动静,如果遇到危险,能够做好应对准备。
这些都是农耕文明环境中,能够给人极大安全感的居住环境。
——风水理论中到底涉及到哪些科学知识?
风水所涵盖的学科综合性极强,譬如考察地理环境涉及到了地理学、生态学;
占星涉及到了天文学;
建筑房屋涉及到了建筑学、景观学;
风水追求天人合一的居住舒适感涉及到了哲学、环境心理学……
风水的目标是为了让人能追求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它将各类学科融为一体,虽然风水中某些理论涵盖部分迷信成分,但其中的大部分经典理论,是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思路进行解读的。
比如,阴阳平衡论。
“阳气过盛,易于燥,阴气过郁,易于冷”。
从字面意思上,很容易理解,阳气过盛的地方,即太阳照射强度高的地方,容易干燥,容易感到燥热,阴气过浓的地方,即太阳照射强度低的地方,容易感觉阴冷。
但‘风水学’中所言的‘阴’、‘阳’,也并非只是指太阳光照。
比如,“负阴抱阳”。
山为‘阳’,水为‘阴’,指的是房屋要选址在背靠山,面朝水的地方。
山可以作为房子的屏障,预防洪涝灾害,还可以上山打猎种地、摘取果实;面朝水则可以就近取水,便于生活。
比如:“坐北朝南”。
我国处于北半球,根据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南向的房屋既可以避免太阳的直接暴晒,又可以得到充足的日照。
阳光既能促进人体骨骼的健康成长,还能杀菌,避免房间内长霉、滋生细菌,保持干净清爽的生活环境。
住在安全有保障、冬暖夏凉、取水方便、交通方便、环境适宜的房子里,可以让人获得安全感。
居住的环境好了,人的心情就好。
人的心情好,做事情顺遂,生活越过越好。
这样的房子就是所谓的修在了‘风水宝地’。
而不适合居住,给人带来心理焦虑,或是让人住的不舒服的地方,就是‘煞’。
‘风水’中忌讳的‘煞’,很多理念也能找到现代科学解释。
比如,‘天斩煞’。
“两座大厦靠得很近,致使两座大厦中间形成一道相当狭窄的空隙,远望去就仿似大厦被从天而降的利斧所破,斩开一分为二似的,即为天斩煞。”【注:引用】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解释,‘天斩煞’之处,风会产生窄管效应,风速迅速增大,气流冲击力变强。
甚至有社会新闻报道,有老太太走到‘天斩煞’区域时,被疾风吹到摔倒骨折,向设计师提出诉讼,并获得胜诉。
再比如,‘反光煞’。
现代住宅中,常见的‘反光煞’便是指住宅对面有大面积玻璃幕墙产生的反光,会导致光污染。镜面反光,会刺激人的眼睛,让人产生眩晕感,从而神经衰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