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长弟子继续敲击石料:“师妹所言极是。更何况,若宫廷采纳这般设计,既能彰显王者气度,又不违背我们墨家崇尚实用与朴素的精髓。只是……不知朝中当权者能否接受此等‘不循古制’之作。”
柳墨絮举目,神色并未动摇:“天下万事,总要有人先踏出探索之路。若朝堂只知循规蹈矩,天下何以进步?”
夜晚,海浪拍打岸边的声响犹如低鸣,清隐岛的明月再度升起,幽蓝色光辉泻落满地。柳墨絮于竹舍内研画图设计,但思绪竟渐渐飘至遥远的京都宫殿。她回忆当初与沈霖劭同游岛上林间时,他指着枝头半遮的残月,半是欣赏、半是迟疑地说:“若月亮有神,是否也会关照世间百姓,愿他们得以免于兵焚?”
当时她仅回答:“月神与否,我不敢断言。但我知若能以科学发展获得实质力量,再辅以仁者之心,世道或可减些痛苦。这正是墨家想达成的目标。”
如今想来,那一夜的问答亦可能正埋藏在他心中,让沈霖劭一步步走向将“兼爱、非攻”融会于朝政的道途。从不相信空洞玄幻,只相信以理性援助芸芸众生,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她深吸一口气,放下笔,走至窗边,月光映在她肩头。她忽而想到,若真有一日,她与沈霖劭并肩站在那高耸宫阙之巅,俯瞰山河与百姓,是否会看到彼此的身影似双影相照,在这世间形成坚固的互助之姿?
同一时刻,京都王宫深处,沈霖劭辗转难眠。他披衣立于殿外,抬头凝望满天星斗。屋檐高耸,他慢慢走到庭院一角,那里有一方浅浅的池水,倒映着天上璀璨银河。月光与灯火交织,在池面形成淡淡涟漪。
他忽然执灯照见自己的倒影,却似乎见到另一道身影与他重叠,恍惚间仿佛柳墨絮也在这一方光影里注视着他,二人同在星月之下,默契共存。那份喟叹与欣喜让他心头微颤。
“想必她还在岛上潜心研究那种‘观星与建筑相辅’的新理念吧。若有朝一日,她能踏入朝堂,将此思路化为实参,再辅之以军事防御与民生工程,吾国何等荣耀。她是我在这冷宫权斗中最渴望的——不,仅是良友与知己,更是必不可缺的谋智共修者。”
他轻声念叨:“照影成双,唯有真正并肩之人,方能在朝堂与民间都携手看清前路。”
夜色深沉,他将灯笼交于侍从,静默地返回殿内,脑中却在勾勒一幅宏大愿景:王宫自外而内扩建新的学宫。新建成的殿阁顶尖处安置穹顶观测台,以供每月举行天文启示大会,让年轻学子对星空、对万物的序列有更透彻的感受。若真能如此,则象征墨家精神或将于此发扬光大。彼时,柳墨絮也定能在这片宏大天地里自由运用智慧……光是想象,就足以冲破他近来压抑的心绪。
深夜里,清隐岛海边响起凛凛的潮声。柳墨絮难得心绪激昂,却未能安寝,于是披衣走到沙滩。她望着波光摇曳,心下微有波动。隐约想象彼端的沈霖劭,是否也在这一刻仰望同一轮月亮,心意相通。她对自己轻声说:“离岛之期将近。我不知京都风云多变是否会令我们错失初衷,但唯有一试,才不负我等的信念。”
潮浪轻拍她的足踝,海风撩动她的衣摆。忽而,一阵念头奔涌:建筑与天文学,如果只是修于岛上并不算开创;唯有应用朝堂与民生,才算不枉师长多年期许。她脑海里仿佛呈现一幅浩大的宫殿蓝图场景,层叠飞檐之间,内含专为观星而设计的开阔天幕,四周立柱上镌刻《墨经》要义,往来学子与官员、庶民在此相会,兼爱与尚同或可渐渐渗入每个人心中。
思及此,她反复回味沈霖劭对待百姓那般温和与维护正义的态度,心里升起一种明朗温暖,宛若夜空中重新点亮的星星。也许,这就是“照影成双”的征兆——在同一片星空下,二人的志向交汇成一道光。
翌日清晨,柳墨絮将新绘的宫苑设计图呈给万师观看,上头注明多处借用天文观测与建筑融合的巧思。万师看完,连连颔首,但也告诫她:“世人若习惯旧制,创新必艰。然而墨家从来无惧质疑,若为众生福祉,便当奋力行之。”
柳墨絮缓缓合上图纸:“是,我定会谨记师长教诲。届时若顺利入京,我会先与沈霖劭商定如何一步步施行。而白瑶师妹也将辅助我在医道、政事等方面稳住根基。”
万师笑叹:“好,去吧。即便山高水长,只要真心不变,势必有成。”
柳墨絮垂目施礼,起身离去。翩然而出的身影消失于竹林间,只留晨风柔柔扫过,扬起尘埃细微,却预示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风在日后即将席卷王都。
那一日清隐岛的天际分外澄明,踏出院门时,她依稀看见自己与未来某个身影重合,仿佛映在日光所投下的水面:二人并肩于巍峨宫阙,彼此目光交汇,书卷与星象在身边巡回旋转——当真是“照影成双”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