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家里林二郎几个也要随他去书院,只有休沐才能回来。
因为书院建在山中,就算是距离最近的林家湾,坐马车也要走上两个时辰,所以采用封闭式管理。
所有的学生都要住在宿舍里,平日不允许出书院大门,休沐日前一天只上午有课,下午可自行归家。
书院初入学学子年龄规定在十二至十八岁,最多学满九年。当然,若是进度快的,要提前毕业也可以通过先生的考试来达成。
学院的许多制度林智都参考了国子监和各州府学的,化用一下即可,减轻不少工作量。
十月份求真学院正式开学,林智和林易带着几个郎君一走,家里一下子少了六个人,就剩下吴月皎、周佩宁和林安澜三人,冷清不少。
平日里大家虽是各忙各的,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但吃饭以及闲暇时还是会聚在一起。
其余时间还罢,林安澜不是真正的六岁小孩,不是必须别人陪着才可以,但吃饭的时候真是太冷清了。
现在家里就三个主子,她们也就在一块吃,但哪有人多的时候吃得香呢?
尤其是吃饭最香的林五郎不在,林安澜没他坐在对面下饭,饭量都小了不少。
林安澜叹口气问道:“我以后可以去书院读书吗?”
吴月皎和周佩宁也在努力适应。原来几个小子在家,她们还嫌闹腾,现在一走又开始不习惯这种冷清了。
周佩宁闻言故作伤心状:“澜娘也想抛下我和你伯母吗?”
吴月皎也用忧伤的目光看向林安澜。
林安澜心虚之下缩缩脖子,随即灵光一闪直起腰杆道:“要是我也能去书院读书,娘和大伯母也可以一起去啊!到时候咱们一家人不就团圆了?”
吴月皎先是一怔,又是眼前一亮,思考起这样做的可能性。
还真有点心动。
书院占地面积大,除了上课的教舍和学生的宿舍,还建了许多专门供先生极其家眷居住的小院子。她们若是去了,也不怕没地方住。
而且,有的话当着孩子面不好说。
孩子爹走这几天,她还真有些想念。
两人自成亲后就没分开过太久,以往林智做官时虽然忙碌,但也是白天不在,晚上还是回家住的。
现在一走就是八天,要到休沐日才能回来,也不知道能不能照顾好自己,跟去的下人伺候得是否周到。
两人成亲这么多年,现在外孙子都有了,平日里也偶有厌烦的时候,但真的分开几天,还是想的。
周佩宁就劝她:“大嫂,我和澜娘倒罢了,你还是去书院住吧,也好看顾几个孩子。大伯和孩子他爹总归不够心细,生活方面怕是照料不到那么多。”
吴月皎内心想去又有些犹豫,问她道:“那你和澜娘呢?”
周佩宁无所谓道:“家里总不能一个人都没有,我和澜娘就在家看家,也好照应织缎坊,免得出什么岔子不能及时处理。澜娘她爹说过,也就这段时间常住书院,以后一旬也就去那么三四天上几堂课,当天就能回来。”
她倒还好,以往林易也总是离开几天去瓷山办事,她早就习惯了。现在也就是家里突然少那么多人不太适应,过段时间就好了。
而且她看得很开,孩子长大总是会离开父母,除了奔自己的前程,还会成立自己的小家,她总不能一直将孩子拘在身边。
再说,现在不还有个女儿陪着呢嘛!
吴月皎已经被说动了八分,只面上还有些纠结。
周佩宁玩笑道:“怎么?舍不得我啊!你又不是去教书的,想我了随时回来看我呗。这是你家,这里和书院你想住哪住哪,谁也不拦你。”
吴月皎被她逗笑,说道:“别说,咱俩天天在一处,我要是去了还真舍不得你。”
“得了,都这么说了,你在大伯和我中间选一个吧!我看看在你心里是我重要还是大伯重要!”周佩宁促狭到。
吴月皎嗔她一眼,还有孩子在呢,多不好意思啊!
最终吴月皎还是去了,留下周佩宁和林安澜两个站在大门口目送她,好似两个被负心汉抛弃的母女。
林安澜:所以,我以后到底能不能去书院读书啊?!
不是她想追着家里男人跑,而是在村里学堂的这两年,她觉得自己已经再学下去也没多少进益,该学些高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