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番话出现在五角大楼呢?如果JCS的将军们听到呢?
魏德迈在这一刻意识到:如果林安能说服自己,那她很可能也能说服美军高层。
他从未想过让中国战区派人去华盛顿,是因为他不相信会有合适的人选。
他不相信国军高层的将领能在JCS里站住脚,甚至不相信中国政府派出的任何军事代表能真正进入美军的决策核心。他们与美军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军事理念,始终是隔着一道鸿沟的。
孙立人、廖耀湘,这些受过西方军事教育的将领,比绝大多数国军军官更熟悉美军战术,更懂得如何与美军沟通。他们能打仗,能指挥现代化部队,甚至能流畅地用英语与美军交谈。如果只考虑能力,他们才是最理想的候选人。
可问题是,华盛顿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能说美军听得懂的话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部队,他们的调动不是简单的行政决定,而是涉及整个战区的利益权衡。国军的内部派系错综复杂,把任何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将领送去华盛顿,都意味着必须有人来替代他们的战场指挥权,这可能引发新的军内斗争。
魏德迈没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
林安不同。
她没有军阀背景,没有固定部队,没有政治包袱。她的发言不会被归类为某个派系的利益诉求,而更容易被美军视为“战场的第一手信息”。她既懂美军的语言,也能站在中国战区的立场上说话。
她没有正式的外交授权,但这反而让她的声音更纯粹,而不会成为委员长的传声筒——是的,魏德迈要用林安,兜售自己的想法。
她不需要向华盛顿的政客兜售“中美合作”的重要性,而只需要告诉他们——如果不支援滇缅战役,美军自己将付出什么代价。
更何况,她凭着她的报道和舆论影响力,出现在了美国邀请访美的名单里。魏德迈可选的人并不多,从这架飞机上的几十人来看,也只有她了。
可是,这仍然是一场赌博。
林安只是个中校,她的身份太低,资历太浅,进入美军的决策圈并不容易。她的分析能力很强,但她能不能在美军高层的会议上顶住压力?她会不会犯错?她会不会在关键时刻,说错话,导致华盛顿对中国战区更加不信任?
魏德迈不喜欢不受控制的变量,而林安,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变数。
可问题是,他已经没有时间等待一个“完美”的人选了。
宋美龄的访美即将展开,华盛顿的决策窗口正在迅速关闭。如果中国战区不能趁此机会进入五角大楼的视线,那么未来几年,美国的战略重心都会放在欧洲战场和跳岛战术。
那么,要不要赌一把?
赌赢了,中国战区会得到更高的战略优先级,美军会重新审视滇缅战役的价值,中国军队的美援份额会增加,甚至未来,美军可能会更认真地考虑中国大陆作为反攻日本的主战场。
赌输了,最多只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她的意见不会影响华盛顿最终的决定,但如果她表现糟糕,美军可能会更加坚定地选择跳岛战术,而非继续投入中国战区。
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中国战区回到原点。
可如果赌赢了……
魏德迈深吸了一口气。
他已经做出了决定。
他走向林安的座位,说,“你必须在印度留下至少三天,准备你的战报,做一场模拟汇报。”
他缓缓说道,声音沉稳,“我希望让你,以滇缅战役为主题,在战争部做一场报告。”
——他没有直接提及JCS(参谋长联席会议),但他的目标很清楚:让中国战场的声音,最终被传递到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