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风雨人生路 > 第4章 第 4 章

第4章 第 4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那个同乡说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那同乡说的事确实让母亲难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几个月都没和父亲说话。

的确,有一个女人爱上了父亲,这个女人还曾给我买过一件衣服。

她是一位很漂亮的年轻女子,有一双又长又粗又黑的辫子。

但父亲是个传统保守的人,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深信孔孟之道,再加上他一辈子深爱着母亲,根本不可能抛弃母亲。

母亲是值得父亲深爱一辈子的。

母亲的家世也相当不错,外公也算是个大老板,在城里开了一个很大的棺材铺。

母亲出生时,外公在老家搞了个声势浩大的庆典,唱了一百天赌博戏。

所谓赌博戏,就是搭一个大戏台,请来名角唱戏,邀请亲朋好友和四邻八党来看戏,台下摆满供来宾赌博的桌子,还摆流水席招待来宾,大家大吃大喝。仔细算算,这场庆典得花费不少钱。

不就生了个女儿么,为什么要搞这么大的排场呢?

原来,外公和外婆结婚多年都没有孩子,就在母亲出生的前一年,抱养了一个女儿,取名金花。

谁知道抱养女儿后不久,外婆就怀孕了,外公喜出望外,于是才有了这么一个声势浩大、花费巨大的庆典。

父亲深爱母亲,当然不是因为母亲家世好,主要是母亲非常漂亮,又十分贤淑,还特别心灵手巧。

奶奶当年选母亲做童养媳,也是看中了母亲的人品。

外公也不是因为家贫才送女儿去做童养媳,而是因为他也看上了从小就天资聪慧的父亲,当然,爷爷的声望和奶奶的贤德也是重要因素。

母亲自幼就显露出非凡的天赋,不仅长得清秀可爱,而且聪明灵巧,无论学什么都一学就会。

六岁时,就能熟练地纺线,还能踩在小板凳上做饭。

四五岁时,就展现出了歌舞天赋。

我们老家当时是新四军五师的防区,属于鄂豫皖根据地,是老苏区,我们村周围十几里内就出了十几位开国将军,像□□、韩先楚、秦基伟、王近山、董必武等。

当时,村里有农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经常有文工团的队员来村里搞宣传活动,还教孩子们唱歌跳舞。

母亲总是学得最快,跳得最好。有个女宣传队员曾说:“可惜这小女孩太小了,要是大一点,就招到我们文工团来。”

母亲八十多岁时,还对我谈起当年的情景,还能唱起当年学的歌《八月桂花遍地开》,还能跳起当年学的秧歌舞。

母亲很有艺术天赋,会唱很多鄂东民歌,我小时候经常听母亲唱,那歌声婉转悠扬,非常好听,像《娘送女过西河》《十把扇子》等。

母亲只要有机会就唱,哪怕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她也能唱得起来。

在田里扯秧,她坐在秧马上唱;在山上摘棉花,她带着姐妹们一起唱;在厨房里做饭,她边洗菜边唱;晚上在灯下纺线、纳鞋底,她也唱个不停。

母亲是个戏迷,特别喜欢唱楚戏,她是沈云陔、姜翠兰的忠实粉丝。

我给母亲买了个唱戏机,里面有上千个楚剧唱段。母亲晚年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就是跟着唱戏机唱楚剧。

有时候还跟父亲一起唱,母亲的嗓子清脆悦耳,比父亲唱得好听多了。

母亲特别爱漂亮,80多岁了,还爱穿漂亮的裙子,我的两个妹妹给母亲买了很多漂亮的裙子。

母亲还经常穿着漂亮的裙子去跳广场舞,在人群中,她满头银发,格外引人注目。

要说起母亲的手,那可真是灵巧得让人惊叹。

母亲曾开玩笑说,她是千手千脚的观世音,这一点也不夸张。

只要给她棉花,不出村,不求人,她就能把棉花变成线,变成布,再变成各式各样的衣服、鞋子。而且那布还有各种颜色、各样花纹。

我们兄弟姐妹七人,身上穿的,脚上穿的,大多是母亲的杰作。我直到上中学,一直穿的是母亲做的衣服。

母亲还是绣花工艺品的高手,可以算是民间的工艺大师。

母亲做的老虎枕头、猫头鞋,又精致又好看。

有人出一千元买她做的一个老虎枕头,她都不卖,她说:“这是给曾孙做的。”

后来,母亲给她的曾孙,也就是我的双胞胎孙子,做了两对老虎枕头和四双猫头鞋。

奶奶非常喜欢母亲,尤其是母亲当上居民组长后,奶奶更是对母亲佩服不已。

然而,奶奶的确有过那位同乡所说的想法,但由于父亲坚决不同意,此事早已作罢。

奶奶是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那为什么会有过这种想法呢?

这就要说到抗日战争时期在老家发生的一件极不寻常的往事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