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相大人,还请三思而行!眼下时机尚未成熟,若贸然采取行动,万一失败了,可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老管家扑通一下跪在地上,苦劝道。
“不用劝本相了。皇上不但已经对本相起了疑心,还在一步一步暗自削弱本相的实力,本相若是再不行动,恐怕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说到这里,李为坚仰头笑道,“想我李为坚十八岁考取功名,仕途一路顺利,最后更是官至一品重臣……若不是先皇夺了原本属于主人的位置,本相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罢了,都布了这么多年的局,也是时候有个结果了。不成功便成仁,本相绝不后悔!”
老管家知道劝不住李为坚,也知道若李为坚执意如此,成功机会必定更加渺茫,但见李为坚心意已决,便不再多劝什么,只得老泪纵横道:“老奴誓死追随大人!”
多年以前,先皇的父亲,也就是皇祖在世时,因为当时的太子在秋猎时出了意外,受了重伤,伤了脑袋,继位无望,便有意将皇位,传给文武双全又宅心仁厚的七皇子。
此事朝中无人不知。
可没过多久,皇祖病危,半夜紧急召了几位大臣入宫,写下遗诏,李为坚就是那几位大臣之一。
当时,所有大臣都清清楚楚听到,皇祖在半迷糊半清醒之间,反反复复念叨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七皇子……
可在皇祖驾崩后,写在遗诏上继承皇位的皇子,却另有其人!
几位负责写遗诏的大臣,各有拥护的皇子,虽心有不甘,但也没人敢篡改遗诏。但就在此时,当时还是四皇子的先皇,突然带着禁军闯入了宫中,只说了一句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当时在场的大臣们都被吓得不轻,为了保命,只得听四皇子的话,在已经写好的遗诏上,做了改动,顺了四皇子的意,篡改了遗诏……
李为坚当时混在几位大臣中,暗自下定决心,迟早有一天,他要将四皇子巧取豪夺的东西,给七皇子夺回来。不管要花多久,哪怕是耗上一辈子的时间!
四皇子登基后,反复试探当年几位篡改遗诏的大臣,为的,就是试出谁最后会忠于他,谁又会背叛他……
毕竟是名不正,言不顺继的位,疑心病重就不难理解了。
最终,其他几位大臣在先皇的试探下,纷纷被抓住了把柄,定了罪,在发配边疆的路上,连带家人亲族一起,都从世上消失了。
先皇为了除尽心头大患,也算是煞费苦心,最后终于如了他的意。
也是,谁还会在乎那些从高位上被贬下之人的死活呢?
可李为坚却不像那几位大臣,反而很快赢得了先皇的信任,甚至让他成了心腹重臣。
原来,先皇早就知道朝中大臣选择哪位皇子站队,所以为了永绝后患,一登基,就用各种“名正言顺”的手段,将几位受到拥戴的皇子给除掉了。
只有七皇子,因为本就无心皇位,平日里与先皇素无仇恨,甚至还曾帮过先皇一次,先皇便给了块偏远的封地,将其远远打发了……
而李为坚支持七皇子的事,连七皇子本人都不知道,就更遑论其他人了。
所以到最后,先皇都不知道,李为坚心里真正支持的人,是七皇子。
至于李为坚为何会支持七皇子,那是因为,在李为坚初入仕途之时,还只是一个连话都说不上的小官,所以行事总是格外谨慎,生怕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落个英年早逝的下场,毕竟,他已经看得太多了。
为了保命,李为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就是如此小心翼翼,也抵不住就是有人看你不顺眼,欲除之而后快。
当时正是散朝后没多久,李为坚走得飞快,但还是在老地方——宫墙拐角处,被拦住了去路。
那位背靠某位皇子撑腰的权贵,又一次像平常那般百般刁难侮辱,忍无可忍的李为坚,抱着横竖都是一死的决心,当场就和那位权贵打了起来……
当时有事入宫的七皇子,恰巧路过碰到此事,便究问了缘由。知道那位权贵欺人在先后,当场就将其狠狠斥责了一番,之后又对当时还是芝麻小官的李为坚说,若是那人以后再找其麻烦,就直接去宫外王府里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