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阮回到山洞的时候,霞已经把大骨头给切好了,露出中间的骨髓,看起来是不太好看的样子,但其实用大骨头炖汤可香了。
他把大骨头都放进汤里,然后又往里边扔了些葱姜蒜。
顺带跟霞科普道:“这个上边绿下边白的我管它叫小葱,这个跟止血草有些像的叫姜,这个一瓣一瓣的叫蒜,原来咱们都是拿它们来治疗发热,不过我觉得用来调味或者去腥也挺好的。”
最重要的是这些东西不精贵,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长得也很快,尤其是葱,所以很适合种植在家附近,随吃随掐。
霞听完后点点头,“原来是这样。”
等所有人都起床之后,骨头汤已经被炖到泛着奶白色了,上面漂浮着一层骨髓和油脂,米阮一看就知道这汤喝起来肯定烫嘴。
因为木碗不够用,所以基本是一个人先喝完,另外一个人再接上。
米阮倒是不用,他有自己的木碗,骨头汤实在是鲜美至极,尤其是漂浮着的那一层骨髓,除了鲜美之外,还格外增添了几分厚重的口感。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汤里没有放萝卜之类的吸油,喝到最后难免有些腻。
不过这都无伤大雅,米阮直接一口气喝完了一碗汤,其实照他看来在骨头汤里下面条才最好吃,特别是手擀那种,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找到小麦,并且形成规模化的种植。
米阮喝完汤就饱了,他看到其他人还在吃烤肉,不禁打了个寒颤。
他从霞那里打听过,其实部落采集队还是会采集能吃的野菜或果子的,只不过现在属于旱季的末尾,野菜和果子的数量比较少,所以他们每天的收获不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附近对他们而言非常陌生:狩猎队和采集队都不知道附近有什么,如果在他们原来的居所附近,狩猎队知道各类猎物都生存在哪片区域,这样打猎时的效率就会更高,而采集队也知道旱季生长的野菜和果子都在哪里,这样出去采集就更有针对性。
吃完早饭后,石老召集众人开会,把任务都给分出去了。
首先是这个山洞需要人手进行改建,四周的洞壁得往外扩,顺便在洞内修建出用来睡觉的石台,因为在雪季和雨季地面上都是潮湿的,就算用木板垫在身下都不行,容易寒气入体,所以这个石台的数量需要能睡下三十二个人才行。
在这一点上,非常值得庆幸的是这座山足够大,山洞也同样很宽阔。
接下来是储存足够过冬的食物,这个压力基本都压在狩猎队身上,至于采集队,则是因为环境原因不适合他们发挥。
而对此米阮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既然采集队出去的用处不大,那不如暂时把他们都给拆分开,让一个人进到狩猎队里,遇到什么可采集的东西就在狩猎的时候顺带给采集了,剩下的就留在山洞里负责改建。
他的建议很快就被所有人接受了,采集队队长阿月是阿和的姐姐,便由她加入狩猎队。
于是等太阳完全露出来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分头行动。
米阮本来想帮忙扩建山洞,但他的效率实在是低下,所以只砸了两下岩壁就识相地放弃了,转而叫人过来改造工具。
他们用来砸岩壁的工具只有两种,分别是石刀和骨矛,这玩意用来狩猎还行,砸岩壁实在是为难它们了,毕竟人家被制作出来就不是做这个的。
米阮准备把镢头给搞出来,其实就是把石头打磨成镢头的模样,然后用藤条和木棒固定住,只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光是他自己的话,在打磨石头这一步都得用很长时间,好在其他人的力气够大,半个小时左右就能磨出相应的形状来。
随着他们越做越熟练,镢头的数量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着,到后来基本二十分钟就能搞定一个。
反正他们只要制作好一个,砸岩壁的人就用上一个。
用上的效果也还行,就是藤蔓容易断,不过附近啥都不多,就是树多,连带着藤蔓也多,断了再换上新的就行了。
米阮看着缠在手指上的藤蔓想了下,这东西好像还能编织成藤蔓框,这样一来就能装下更多的东西,或者只简单的当个储物筐也不错。
反正他脑子里杂七杂八的想法还是挺多的,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全部实现。
他甚至还觉得自己体内的种田之魂在蠢蠢欲动,这里的环境实在是太适合种植了,日后只要在河流的下游开辟出一座田就行,如果能找到最原始的水稻植株和小麦植株就更好了,他本来就是学考古的,深入研究的还是史前文明,所以对植被的原始植株这一块还算是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