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角余光瞄到了墙角的背篓,莘凝上前抽出几支开得正好的桃花递给了宣旨太监。
“劳烦公公替我转交给皇后娘娘,就说:莘凝明日便去宫中向娘娘谢恩,这几支桃花全当请皇后娘娘共赏山外春色了。”
宣旨太监态度倒是十分恭顺,丝毫没有轻慢的意思。
早先宫中娘娘就传过话了,白白让这一众宣旨的人等了大半天,可皇后娘娘却并未有一丝一毫的训斥,这就足见皇后的看重之意了。
他们这些太监,向来是最会见风使舵的,如今这位风头正盛,自然是要恭敬些的。
“县君客气了,奴才定会一五一十向皇后娘娘回禀的。”
用完早膳出去宣的旨,直等到快要用晚膳了,人才终于回宫。
皇后没想到还能得个‘谢礼’,这样别致的礼物,她还真没收到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1】,这丫头倒真会找去处,都快入夏了还能让她找到这最后几支桃花。”
凑到鼻尖细细嗅闻着淡淡的花香,皇后看着很是欢喜的样子。
“找个瓶子插起来好好养着吧。”
“什么东西让皇后如此看重?”
皇后放下手里的花,上前迎接圣驾。
“还能是什么!偏巧今日凝丫头跟着湛侍卫跑到城外玩了大半日,让那几个宣旨的等了好长时间。这不,人才刚回宫呢!偏那丫头淘气,还知道送几支桃花过来让臣妾赏玩。”
大宫女捧着几支桃花立在一侧,皇上饶有兴致地打量了几眼。
“呵,没有事先知会他们一声,倒是不妨两厢岔开了。”
皇上不知想到了什么,神色变得有些阴沉。
“皇上这是怎么了?瞧着不大高兴似的?”
皇后甚少见到皇上这样冰冷的神情,也不知又是谁惹出来的事?
“哼,皇后你说巧不巧?你前脚刚让人出宫封赏莘凝,后脚贤德妃就来求见朕,说的也是莘凝的事。”
“听皇上的语气,想来贤德妃说得也不是什么好事吧?”
要是好事,皇上看着也不会这样生气了。
“是不是好事,要看是谁来说了?在贤德妃说起来,她那主意对莘凝来说可是天大的‘好事’!”
“到底是什么事?皇上还是快些说了吧!”
皇后也是奇了,贤德妃自从晋封以来就一直安安分分待在自己宫中,怎么忽然又想起来莘凝了。
“贤德妃有个弟弟,她来向朕请旨,想要替她那个弟弟求娶林家姑娘!”
“她倒是真敢想!”
皇后本来对贾元春其实并无太大恶感,都是家族送进宫的筹码罢了。就算是贾元春走了太后的门路这才得了晋封,也不过是为了博一个前程而已。
有上进心并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相反,皇后还很是欣赏这样的心气。只是这份心气要是用错了地方,那可就不好了。
现在想来,皇上仍是心头不快。
“就算林如海去了,那林黛玉也是忠臣之后,又岂是一个庸碌无为的世家子弟能肖想的!那个什么贾宝玉,既不能考取功名,又没有一技之长,日后荣国府分家了,他一个旁支只怕是连个像样的去处也没有。就这样的玩意儿,还妄图享受齐人之福,凭他也配?”
皇上也是许久没有看到这样异想天开的人了,任贾元春把她弟弟夸得是天上有地上无的,也还是遮掩不了那贾宝玉的无能。
“什么‘齐人之福’?他一个白身还想娶谁?”
从皇上的话中,皇后敏锐地抓住了一个关键词。
“尊贵的贤德妃娘娘可是说了:那林家姑娘与她弟弟自小一同长大,自是青梅竹马的情分。另有一个丫头叫莘凝的,也是一直照看着两人长大的。虽说前不久府里开恩把人放出去和家人团聚了,可还是时常回府里看看。如今那丫头年纪也不小了,不如一道请旨,配给宝玉做姨娘正好!”
皇上学着女子娇柔的嗓音,活灵活现地把当时贾元春的话复述了一遍。
若是这话里的人皇后不识得,只怕也不会这么生气了。
‘哐啷’一声,皇后重重放下手中的茶盏,冷笑一声。
“她那弟弟莫不是天上神仙下凡不成,还妄想纳本宫亲封的嘉善县君做姨娘?是谁给她的这个脸面?也不怕话说出来闪了舌头!”
这话倒是有些冤了贾元春,她事先并不知道皇后刚封了莘凝为县君。
要是早知道莘凝如今的身份已经今非昔比,贾元春可万万不敢再说这话了。